【編者按】高鐵故障了,罵!航班晚點了,罵!官員腐敗了,罵!……在擁有近5億網民的中國互聯(lián)網上,一打開網頁,劈頭蓋臉的罵聲一片,來勢洶洶。令人驚訝得不能不反思:“國人的脾氣為何如此之大!”
是現實太殘酷,不得不罵?還是國民太煩躁,動不動就罵?或怒罵本身就是種“活法”。
不論因何事而罵,因何人而罵,有一點,你不得不承認,“罵”已經形成了一套自身運轉的邏輯——因為憤怒,所以謾罵;因為發(fā)泄,所以舒坦;因為被罵,所以痛苦;因為圍觀,所以熱鬧。盡管光怪陸離,但也自成體系。
樂觀者說,“罵是一種社會進步。”悲觀者反問,“除了罵罵,又能做什么?”誠然,罵本身解決不了問題,惡意的謾罵、辱罵更是非理性的,但是我們也看到,在中國社會當前的一片“罵聲”當中,有一股公民精神在凝聚、在升起。這,或許是我們希望之所在。
【作者】《國際先驅導報》見習記者 陳娟 發(fā)自北京
著名畫家、評論家 陳丹青
“我看重認真的憤怒、艱難的憤怒,尤其是單獨而勇敢的憤怒”
我批評,是因為媒體老來找,幾年下來就像老在批評似的,但我絕不“專業(yè)”。我被媒體渲染的批評,主要是在清華教書時那些議論,大抵收在《退步集》里。學校會議桌上處處是荒謬與冷漠,每次我都想:今天別吱聲了,說也沒用。可是看見大家都悶著,把問題含糊過去,忽然我就勃然大怒,還沒明白過來就聽見自己在叫罵了,完全像條瘋狗。
性格改不了,我一家人都是直性子,不會說假話套話,我因少年在江湖混,算是家里最圓滑的一個,經??谑切姆牵朔笱?。近時被媒體撩著說說話,還是忍不住口無遮攔。歸國十一年了,我沒有一次“批評得過癮”,沒有。沒有回應,沒有辯論,沒有結果。什么都沒有。大家的涵養(yǎng)是:好,這SB說完了,咱們接著談下一個問題。
我會注意單個的人如何表達憤怒,可惜很罕見。群體性憤怒,尤其是匿名狀態(tài)的群體憤怒——不管為了什么憤怒——怎么說呢,我都會有點側目:多容易的事啊。換句話說,我看重認真的憤怒、艱難的憤怒,尤其是,單獨而勇敢的憤怒。
到處開罵的社會,就是罵了沒用、只能罵罵的社會嘛。有口才,有文采,罵過幾十幾百年,讀來還是有滋味。我愛魯迅,就是他文章好,句子好,罵相好。說他老愛罵人,你來罵罵看?!魯迅說過,中國是只要講實話,指實情,就要罵你在“罵人”。譬如你說“這妓女在接客”。雖是實情,但也是罵。實情該怎么說呢,魯迅于是引一句上海話,叫做“姑娘勒浪做生意”,就比較雅,不算罵了——“勒浪”,滬語即“正在”的意思。
單獨叫罵,不是中國的國民性,集體叫叫,或許是。有人說“罵是愛國”,這說得有點糙。要看為什么罵,怎樣罵。還有,什么叫做“愛國”?罵罵便也算得愛國,又愛得忒便宜了,我不以愛不愛國評價罵。如以上魯迅所說:說實話,指實情,就是好的罵,就是罵得好。
至于“能罵出社會進步?”您瞧:盛唐不是罵出來的,文藝復興更不是罵出來的。社會進步,要靠一萬件事情,一萬份努力,九千次失敗,這才或許進個一寸半寸步。罵,且須是誠實而精彩的罵,頂多起萬分之一的作用吧。哪有靠罵著社會就進步了?倒是,社會略有小進步,即稍微聽得幾聲叫罵,不是嗎?現在也就是無聲地罵罵,發(fā)發(fā)手機短信啦。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于建嶸
“面對社會不公和腐敗,抱怨是民眾的權利”
人們想把心里的煩躁和不滿罵出來,但現在發(fā)泄的渠道又比較少,于是網絡提供了平臺。網絡上的這種罵,跟網絡本身的特征有關。人們可以匿名發(fā)布一些東西,可能平時這個人很溫和,但是他換個“馬甲”就表現出另外一面,當心里看不慣某些現象時就跑出來罵兩句。社會普遍的浮躁以及對很多社會現象的不滿,再加上個人修養(yǎng),還有網絡特性的關系,這三個方面造成了罵聲一片的現象。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表達。
我很少罵,我微博上是用實名,不好罵。我一罵別人都會說“你看于建嶸又罵了”。一般都在心里罵。但是當看到一些社會不公時我也會去批評。面對社會不公和腐敗,抱怨是民眾的一種權利,他們有權抱怨。作為執(zhí)政者,沒有權力去指責民眾的抱怨,而是要想辦法去改變社會狀況,要讓我們的民眾不產生或少產生抱怨。這是一個社會開放度的問題。
不應該把罵看成是一件恐懼的事情。當然,公民作為一個社會個體,也應該需要加強修養(yǎng)。實在不行,忍不住了,罵兩句就罵兩句吧,但是謾罵和侮辱就不好了,發(fā)表言論也要在合法的范圍之內。
北京大學教授、評論家 張頤武
“大家火氣都太大,不能夠互相理解,一有事兒就鬧起來”
“罵”一方面是積極的。這說明現公眾對社會公共服務各個部門包括公司企業(yè)和政府部門的要求和希望更高了。過去,服務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大家提要求的能力本身就很弱,很多事情逆來順受,現在有了更多的平臺。另一方面,它可能也有過度的地方。凡事要把握一個度?,F如今,大家火氣都太大,不能夠互相理解,一有事兒就鬧起來。
中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有一個很強的焦慮感。一方面大家對社會的期望高了,另一方面社會能夠滿足的能力沒那么高,即便盡了全力也達不到。我們的參照系常常是歐美先進國家,有時還把它們理想化了,總喜歡用人家好的和我們自己差的比。有要求當然是好的,但過度要求就不行。雖然我國速度發(fā)展很快,但是基本國情還是擺在那里的。
我們會發(fā)現,我們對自己、對別人有雙重標準,往往對自己要求松,對別人比較嚴格。一旦達不到就容易憤怒,開口就罵。還有是不夠坦誠,習慣于唱高調。有些時候我們某些公共部門吹噓太高,結果達不到,自然就會招罵。另外就是不按規(guī)則辦事,養(yǎng)成了只有發(fā)火才能解決問題的習慣。眼下社會“欺軟怕硬”這種傾向比較強,助長了這種過激情緒的發(fā)展和蔓延。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前新聞副總裁 彼得·赫福德
“像中國目前這種‘罵’的現象,其實是因為信息不透明”
對于一個外國人來說,像中國目前這種罵高鐵、罵官二代、罵航班晚點等等,其實是因為信息不透明的問題。事實上,在任何政治制度下,沒有一個機構能清楚每一件事,并且能完全避免發(fā)生錯誤。在中國,絕大多數人都正直且有效地履行職責。但是,也有一些人作弊,偷竊……在倫理和道德上腐敗等,于是這些人就成為擁有正義感的公民抱怨的對象。
在中國,網絡成了一個公民表達意見的平臺,人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和政府官員對話,并且讓政府知道哪些地方民眾不滿意、哪些地方需要改變。當出現足夠多的人抱怨時,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就會發(fā)現自己在某些方面出現問題,于是就在抱怨聲中學會回應和應對。
在歐美,公民用投反對票表達自己的不滿,這會鼓勵政治家們盡最大努力去贏取選民的歡心。但是,這樣一來,當政府制定一些必須但卻不受歡迎的政策時,就變得有些困難。比如,環(huán)境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大部分人都夢想擁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車子,這看起來很好,卻是對自然資源的浪費和破壞。但是,有哪個政治家敢于對公民的這些愿望說“不”呢?
在涉及國家社會安全時,西方也會存在一定的言論限制。比如說,如果劇院里沒有起火,公民是沒有權利在人群中叫喊“著火了”的。公民可以互相批評甚至可以批評政府,但是他們如果在批評中說謊,就會被起訴并承擔法律責任。
網友微博參議
本報“議事”版每周推出一個熱點話題的討論,在此誠邀廣大讀者參與討論各抒自己見,歡迎您登陸本報官方新浪微博,留下您對該話題的個人感悟。您的精彩觀點有可能被選用并刊登。(本報微博:)
@云端尋夢:罵大街的有這么幾種人:1、始終認為自己受到社會不公對待的人;2、把自己的一切失敗都歸罪于社會的失敗者;3、以為自己帶頭罵大街、罵政府能夠煽動民粹提高眼球的人;4、被第3種煽動得喪失基本判斷力、認為外國的月亮就是圓、謠言也比真相重要的人。
@楊靜Lillian:京痞文化與輿論監(jiān)督的奇妙混合。
@西域懶羊羊:“罵”是一種對工作的督促,說明大家對你還有期待,“罵”是對特權的一種態(tài)度,說明大家還是想事情能變好。想要大家不罵,就要做到公眾公平的享受社會發(fā)展成果。每個人都有尊嚴、自由的活著。想讓別人不罵你,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再去要求公眾該有怎么樣的社會心態(tài)。
@可奈若何:有不公就會有不平,不平則鳴。悲哀的不是民眾“只會罵”,而是“只能罵”。
@Santa_Acosta:多元社會對一件事有贊就有罵,罵是公民表達意見的方式,罵的范圍主要是罵腐敗,罵不公平,罵不道德,罵豆腐渣工程……事情也總是在各種罵聲中得以充分討論,也許會有解決措施。
@markla: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太多不平之氣,引爆很容易。附帶說一句,難道和諧一片才是好社會?借用一句名言“如果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
@安風微博:罵,是因為問題存在,不堪忍受,且對此無人問津,而自己又力所不及時才為之吧?罵,不是解決問題的渠道,卻是表示觀點,表達情感的方式之一。
@homespring008:“罵”顯示出現在公民參與社會活動方面的保守熱情,而這種熱情不論是對社會等方面的改革與反省還是個人對當今社會現象的異議都起到利勝于弊的作用。不過通過“罵”這種全民的社會監(jiān)督,帶來的問題是在法律上如何界定“罵”的監(jiān)督與“罵”的誹謗!
@凌志斌律師:罵是一種無奈,是明知自己的正當訴求難以得到回應后的激情表達;罵也是一種進步,至少我們這個社會提供了網友表達心聲的一種渠道。
@小貓吃魚有力氣:我民間罵風有從眾心理,大家都在罵,好像誰不罵誰就是另類,誰就是與世俗為伍,從而不分青紅皂白什么都罵!反正就是為罵而罵!
@嘻咪果:怪象叢生,光怪陸離。發(fā)展太快了沒有承受的能力就慢點,又快又好的利益都集中到罵的對象那了,所以罵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