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的“七一”講話還有個突出特點,就是兩次用很大的篇幅談到青年。第一次是在講人才問題時談到,源源不斷培養(yǎng)造就大批優(yōu)秀年輕干部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繼往開來、薪火相傳的根本大計。第二次是在報告的結束時談到: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黨對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對青年也寄予厚望。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和我們黨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同盟會1905和1906年入會的會員中,三分之二以上是20多歲的青年人,梁啟超在給康有為的密信談到當時湖南愛國學子的情況時說:“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愛國相砥礪,以救亡為己任,其英俊沈毅之才,遍地皆是。其人皆在二三十歲之間,無科第、無官階,聲名未顯著,而其數(shù)不可計算。”而五四愛國運動從一開始就是以愛國青年學生為先導的一場不妥協(xié)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真正的偉大群眾運動。當時被稱為青年導師的陳獨秀在《新青年》發(fā)刊詞中,對新青年提出了“獨立、進步、進取、開放、務實、科學”六條標準。
41歲的陳獨秀要求別人做新青年,自己也身體力行,而不是坐而論道。五四期間,他和李大釗一起起草了反對北洋政府的《北京市民宣言》并印成傳單。6月11日晚上,自己竟西裝革履懷揣傳單,獨自跑到南城新世界游樂場的屋頂花園,朝在下層露臺上看電影的群眾拋灑,結果“五四運動的總司令”竟被埋伏的暗探抓了個“現(xiàn)行”。大家看到大名鼎鼎的北大文科長、學界泰斗陳獨秀在“赤膊上陣”撒傳單,可能會大跌眼鏡。但消息傳出舉國嘩然,也大大提高了他在青年中的威望。
總書記還引用了李大釗的話:“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人類。”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大多數(shù)都是從青年時代就滿腔熱血參加了黨,決心為黨和人民奮斗終身。毛澤東出席一大時只有28歲,黨的第二代領導人瞿秋白主持“八七”緊急會議時也是28歲。
同樣,從大革命到抗日救亡,從反饑餓、反內戰(zhàn)到迎接解放,到處都有青年的身影。1948年北大學生總數(shù)約3000人,而地下黨員有400人,民青、民聯(lián)成員有300多人,黨組織完全控制了北大局勢。燕京大學學生總數(shù)800人,黨員數(shù)更達140人,先進青年組織成員也近200人,黨的有組織的力量在全體學生中達到1/4,甚至1/3。也就是說,在當時反動統(tǒng)治的白色恐怖下,黨員在學生中的數(shù)量,也與現(xiàn)在的比例相差不是很遠。因此,正如總書記所說,我們黨的隊伍里始終活躍著懷抱崇高理想、充滿奮斗激情的青年人,這是我們黨歷經(jīng)90年風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機的一個重要保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