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組織結構是扁平的,即從最上面的決策層到最下面的操作層,中間相隔層次極少。它盡最大可能將決策權向組織結構的下層移動,讓最下層單位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并對產生的結果負責。例如: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目前的管理層次已由9層減少為4層,只有這樣的體制,才能保證上下級的不斷溝通,下層才能直接體會到上層的決策思想和智慧光輝,上層也能親自了解到下層的動態(tài),吸取第一線的營養(yǎng)。只有這樣,企業(yè)內部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學習、整體互動思考、協(xié)調合作的群體,才能產生巨大的、持久的創(chuàng)造力。
6. 無邊界行為
無邊界行為是通用電氣公司第8任總裁杰克?韋爾奇提出的。韋爾奇反對通用舊有的“不是土生土長的”(nih)觀念,提倡員工之間、部門之間、地域之間廣泛的相互學習,汲取新思想,他說“你從越多的人中獲取智慧,那么你得到的智慧就越多,水準被提升得越高”。這種“無邊界”的推廣,使得通用公司將注意力集中在發(fā)現(xiàn)更好的方法和思想上,促使公司發(fā)展不斷升級?!盁o邊界”成為通向學習型文化和自我實現(xiàn)的關鍵一步。為了真正達到“無邊界”的理想狀態(tài),韋爾奇堅決執(zhí)行減少管理層次的決定,加強公司硬件建設;大力提倡全球化思維;創(chuàng)立“聽證會”制度?!奥犠C會”制度不僅使普通員工參與公司的管理,而且成為領導者和員工相互溝通、學習的場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無邊界行為是企業(yè)組織結構的創(chuàng)新。無邊界原理認為,企業(yè)組織就象生物有機體一樣,存在各種隔膜使之具有外形或界定。雖然生物體的這些隔膜有足夠的結構強度,但是并不妨礙食物、血液、氧氣、化學物質暢通無阻的穿過。得益于這儀現(xiàn)象的啟發(fā),企業(yè)各部門、上下級之間雖然存在邊界“隔膜” ,但信息、資源,構想及能量也應該能夠快捷便利地穿過企業(yè)的“隔膜”,象似沒有邊界一樣。雖然企業(yè)各部分的職能和界定仍舊存在,仍舊有權高任重的領導,有特殊職能技術的員工,有承上啟下的中層管理者,但組織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卻可能已遠遠超過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梢钥闯?,無邊界原理其實是以有邊界為基礎,并非對所有邊界的否定,其目標在于討論讓各種邊界更易于滲透擴散,更利于各項工作在組織中順利開展和完成。
根據以上原理,企業(yè)必須對現(xiàn)有的一些組織結構邊界進行重新定義。
(1)垂直邊界
舊的垂直邊界主要表現(xiàn)為、由傳統(tǒng)的垂直式組織結構引起的內部等級制度,組織設置為層層機構,各層都界定了不同的地位、權威及權力的上下限,其中的各個職位都有明確定義,位高則權重,位底則權輕是理所當然的事。無邊界組織突破了這種僵化的定義,撇開所擁有的權威與地位,職位讓于能力,以誰提出的建議更有價值為標準,只要利于企業(yè)發(fā)展的建議都會受到重視和采納、顯然,新的垂直邊界(實際上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完全拋棄邊界)提高了企業(yè)各級間的可滲透性,使企業(yè)能聚集所有職工的智慧,從中得到上佳的決策。
(2)水平邊界
舊的水平邊界正如房間的隔墻存在與企業(yè)內不同的職能部門,不同產品系列或經營小組之間,由于各職能部門都依據自身的進度表行事,往往與其他部門發(fā)生矛盾和沖突,個各部門都不顧企業(yè)的整體目標而片面夸大自己的目標,從自身專業(yè)或部門的立場來評價公司的政策,難怪“政策的制訂或計劃的編制通常是有利害關系的各方協(xié)商的后果,而不是根據公司全盤需要作出的反應?!保╝?d?錢德勒的《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yè)管理學革命》,商務印書館(1987),第534頁)因此,水平邊界的突破就需要設計能夠穿越部門邊界的工作流程和結構,使信息和資源工作進程在部門之間順暢流動和快速交接,把被分割的職能重新融入一體。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