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時受災(zāi)群眾安置點———賽馬場,被當(dāng)?shù)厝朔Q做是“母親河”的扎曲河依舊緩緩流過。它曾繁衍出茂盛的草原,成為附近藏族群眾一年一度盛大賽馬節(jié)的狂歡之所?,F(xiàn)在,這里帳篷林立,是很多孩子臨時的家。在這片小天地里,原本不相識的他們成為親密的伙伴。
痛在這些小孩子的臉上已經(jīng)蕩然無存,愛玩兒是孩子的天性。在安置點,隨處可見活蹦亂跳的孩子。
相比那些斷壁殘垣下的慘烈景象,這里的鮮活仿佛在預(yù)示———那些已經(jīng)逝去的終將遠去,而這些笑容燦爛、如同青海山歌———“花兒”一樣活潑自由奔放的孩子,則給予我們最大的安慰。供圖/新華社、中新社
伊西江措的父親在地震發(fā)生后,開著后車窗貼著“玉樹加油”字樣的私車義務(wù)參與救援。父親告訴伊西江措“加油”可以鼓勵人,他便要父親寫下“加油”兩字,和妹妹舉著字去鼓勵別人,他們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加油”小兄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