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時代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第一,文化是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支點。2025年冬天,哈爾濱又火了。為什么?一方面是第九屆亞冬會在哈爾濱的成功舉辦,體現了文旅融合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魅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哈爾濱百年的文化底蘊。我們知道,哈爾濱是一個多元文化交匯的獨特城市,有很多不同風格的歐式建筑,比如世界聞名的圣·索菲亞教堂,它那獨特的拜占庭式建筑風格,吸引了無數游客的目光,成為旅游熱門打卡地。也就是說,哈爾濱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歷史風貌是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一個優(yōu)勢。
第二,文化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比如,過去,農村生活是早上聽雞叫、中午聽鳥叫、晚上聽狗叫,而現在,廣大人民可以在寬敞明亮的閱覽室看一本書、在家門口的廣場上跳一支舞,可以看一場電影、聽一個戲劇、鬧一場“村晚”、辦一場“村BA”。無論生活在哪個城市,我們都能到博物館觸摸歷史、到圖書館浸潤書香,都能行走在傳統(tǒng)村落品味鄉(xiāng)愁,都能近距離感受多彩的非遺傳承體驗。
第三,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若探尋“何以中國”,就必然繞不開何尊。

圖上這件來自西周早期的青銅尊,內底部鑄有122字的銘文,其中“宅茲中國”就是“中國”一詞迄今發(fā)現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理解“中國”概念起源的大門,深刻體現了中華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傳承脈絡。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歷經磨難而愈挫愈勇、奮發(fā)奮起,很重要的就在于創(chuàng)造了熠熠生輝、光耀世界的中華文明,培育和發(fā)展了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的中華文化。
第四,文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打個比方,世界就是一個超大的地球村,不同文化、種族、膚色的人們生活在一起。他們中,有的喜歡吃比薩,有的喜歡吃餃子;有的喜歡跳桑巴,有的喜歡打太極。如果他們互相交流、互相學習,那么在地球中的生活就會和諧、有趣。同理,只有堅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拉緊各國人民相互尊重理解的精神紐帶,才能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發(fā)生深刻變化,世界文化、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格局和演進態(tài)勢也在經歷調整和重塑。好的一面,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多樣化持續(xù)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日益廣泛,人們對促進共同發(fā)展、維護和平穩(wěn)定、推動文明進步的渴望更加強烈,需求更加迫切;不好的一面,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思潮不斷抬頭,“文明沖突”“文明優(yōu)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人類社會面臨著思想割裂、文化紛爭的共同威脅,人類文明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舉個例子。2017年8月,抖音集團旗下的短視頻社交平臺TikTok進入美國市場后,短短三年就在美國迅速躥紅。2020年,它成為全球互聯(lián)網圈最引人關注的項目。隨后,美國政府宣稱TikTok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考慮將其封禁。2024年4月24日,時任美國總統(tǒng)拜登簽署了國會兩院通過的“不賣就禁用”法案,要求TikTok母公司字節(jié)跳動在270天內將TikTok出售給非中國企業(yè),否則這款應用程序將于2025年1月19日后在美國被禁用。隨著法案生效期限的臨近,大量IP定位在美國的用戶,自稱“TikTok Refugee”(TikTok難民)涌入了中國社交平臺小紅書。于是,從2025年1月14日開始,國內網友就發(fā)現自己的小紅書上幾乎“三步一個美國人”,滿屏都是英文帖子。很快,中美網友就打成了一片,分享生活、學習語言、在線對賬,還玩起了各種梗,如“交貓稅”“交狗稅”。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封禁TikTok,意在編織“信息繭房”,控制言論自由。而美國網友在TikTok上見識到了一個真實的世界,更是通過與中國網友在小紅書上的互動與交流,見識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這徹底打破了美國政府精心編織的“信息繭房”。這一現象反映出一個深刻的道理:開放、交流、互鑒,是人類不變的主題,是各國民眾發(fā)自內心的渴望,勢不可擋。因此,我們堅持胸懷天下,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不僅將為人類貢獻新的發(fā)展模式、發(fā)展道路,而且將把自己在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獻給世界。我們越接近民族復興的目標,越是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就越需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彰顯中華文化影響力,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從而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