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師道(公元1051—1126年),字彝叔,洛陽人(一說長安人),北宋名將種世衡之孫。其人兼資文武,初以文入仕,后因謀略過人轉(zhuǎn)任武職,得宋徽宗賜名“師道”,寓意深遠。戍守西北期間,運籌帷幄,屢建奇功,在抵御西夏的戰(zhàn)爭中聲名鵲起,被尊稱為“老種”。其治軍嚴明,善用奇謀,深得將士愛戴。雖仕途多舛,屢遭文臣排擠,仍不改其志,直言敢諫,忠貫日月,堪稱北宋末年少有的將才。
臨敵出奇 戍邊安邦
種師道的祖父種世衡,在西北邊疆聲名遠揚,不僅作戰(zhàn)英勇,還憑借非凡的謀略成功創(chuàng)建了令人聞風喪膽的種家軍。種師道是種家軍的第三代名將,自小就拜在著名學者張載門下求學。后來,種師道憑借祖上功勛,在朝中擔任官職??恐^人的智慧、卓越的才干及出色的表現(xiàn),他深得宋徽宗信任,并時常被召見,出入朝堂。然而,這種頻繁的召見引得朝臣諸多忌恨。不久,種師道因為直言不諱地議論役法問題,得罪了權(quán)臣蔡京,被貶出京。
隨著西夏國力的不斷增強,徽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西夏軍隊侵犯邊關之際,種師道再度被啟用,奉命協(xié)助西北邊防。
當時,西夏軍隊侵犯定邊,種師道率領軍隊前去平定。宋軍長途跋涉到達后,將士們口渴難耐,種師道憑借豐富的經(jīng)驗,指著山的西麓說:“這里應當有水。”于是命令士兵前去尋找,果然尋得水源。后來,種師道帶兵修建蘆葦城防御工事,工程還沒完工,敵人就打過來了。面對突發(fā)情況,他想出一條妙計——先派一支小隊假裝出城,再繞個圈子回來,讓敵人誤以為是宋朝援軍到了。西夏軍隊果然中計,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這支“援軍”身上。就在他們分神的時候,種師道早就安排好的精銳部隊已經(jīng)悄悄繞到敵人背后,突然發(fā)起猛攻。西夏軍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一下子亂了陣腳。這場仗打得干脆漂亮,宋軍不僅殺了五十多個敵人,還繳獲了大批戰(zhàn)利品。
為進一步遏制西夏的進攻勢頭,種師道率領陜西、河東七路軍隊攻取西夏重鎮(zhèn)臧底城(今陜西志丹縣西北)。當種師道率軍兵臨城下的時候,發(fā)現(xiàn)城中敵人已經(jīng)嚴加防守。他給將領們下了死命令,必須在十天內(nèi)攻下城池。有個將領不以為然,躺在帳內(nèi)休息,種師道發(fā)現(xiàn)后,為嚴明軍紀將其以死罪論處,尸體還被擺在軍營門口示眾。士兵們看到主將令出必行,個個拼命攻城,結(jié)果只用了八天就攻破了臧底城。捷報傳到朝廷,徽宗龍顏大悅,立刻提拔種師道為侍衛(wèi)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成為高級將官。從此,種師道在軍中的威望越來越高,大家都尊稱他為“老種”。
忠心耿耿 千里馳援
盡管種師道成功穩(wěn)定了西北局勢,但好景不長。隨著宦官童貫掌握西北兵權(quán),為人忠直的種師道再次陷入困境。童貫巡視西北時,因種師道不肯像其他將士一樣對其阿諛奉承,跪拜迎接,而是獨自站立僅作長揖,使得童貫懷恨在心。后來,童貫主張聯(lián)金抗遼,而種師道不認同此舉,兩人之間的矛盾再度升級。童貫對種師道的進言不屑一顧,甚至還在暗中彈劾他,以致種師道在出征遼國的時候突然被罷免官職,其職位由武將劉延慶接管,結(jié)果宋軍慘敗。
不久,西北局勢發(fā)生劇變,金軍突然南下,直逼北宋都城開封。徽宗在驚懼之下,趕忙重新啟用種師道,希望他能挽回危局。
接到皇帝的命令時,種師道正在南山豹林谷過著隱居生活。一聽說國家有難,他二話不說就動身了。他先找到老部下姚平仲,帶著七千人馬北上。路上,種師道想了個妙招,讓人到處張貼告示,說種少保帶著百萬大軍來支援了。這招果然把金兵嚇住,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種師道就這樣順順利利地帶著部隊進了開封城。
在種師道返京途中,已經(jīng)疲憊不堪的宋徽宗禪位于宋欽宗。欽宗繼位后,將救亡圖存當作頭等要事來抓,起用抵抗派大臣李綱、種師道等人抵御金兵,并號召天下舉兵“勤王”。欽宗對種師道寄予厚望,在召見他的當天,任命這位老將為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負責統(tǒng)領各地的勤王部隊。
在金軍進逼開封城的緊急情況下,種師道依據(jù)多年戍守邊關的經(jīng)驗,提出堅守城門的策略。他指出,開封城內(nèi)的糧食足夠維持數(shù)年,再加上城墻高至數(shù)十丈,只要固守防線,抵抗金軍數(shù)月,金軍就會出現(xiàn)軍糧不濟等問題。他進一步分析了兩軍的情況,認為“戰(zhàn)”和“守”是兩種概念,“戰(zhàn)”需要真正的士兵,但“守”就不一樣了。開封城內(nèi)有數(shù)百萬老百姓,他們或許不能“戰(zhàn)”,卻完全可以參與“守”,從這個意義上說,守城不成問題。數(shù)日之后,種師道派人抓回三名金兵,剖開其腹部發(fā)現(xiàn)只有黑豆,這無疑印證了他之前的判斷。于是種師道向眾人宣布,等到金軍撤兵的時候再出城追擊,趁機將其一舉殲滅。看到種師道回朝后戰(zhàn)爭局勢逐漸穩(wěn)定,宋欽宗和部分大臣又從畏戰(zhàn)走向了急戰(zhàn)的一端。由于各路勤王軍并未到齊,種師道出于統(tǒng)一行動的需要,禁止將士們擅自出戰(zhàn)。然而,爭功心切的姚平仲害怕種師道蓋過他的風頭,便對上司的命令置若罔聞,謀劃著聯(lián)合道士向皇帝灌輸速戰(zhàn)速決的言論。欽宗聽信了姚平仲等人的話,完全無視種師道的苦心勸阻,命姚平仲提前向金軍發(fā)起了攻擊,而此時的金軍尚有糧草可用,還未到彈盡糧絕的地步。萬幸的是,經(jīng)過多日苦戰(zhàn),宋軍在這次攻擊中險勝金軍。
舍身為國 直言敢諫
就在金軍準備撤兵之時,種師道再次懇切地向欽宗提出了打擊金軍的策略。他建議皇帝拖延繳納賠款、土地,等到金軍心生懈怠、準備北返時,可在黃河一帶攔截他們的歸路,將其一舉殲滅,如若縱其歸去,將來必成朝廷大禍。可欽宗驚恐之下已經(jīng)不敢再去招惹金軍,不但拒絕采納種師道的建議,還給他改任了一個閑職。
隨后,力主割地議和的文臣李邦彥得勢。欽宗聽信其讒言,一面派使者到金軍大營賠禮,一面將李綱、種師道撤職。這個消息一傳出來,全城騷動,太學生們?nèi)呵榧ぐ?。幾百人涌至皇宮的宣德門外,上書請愿,要求朝廷恢復李綱、種師道的原職,并懲辦李邦彥、白時中等禍國殃民的奸賊。城內(nèi)的軍民聽說太學生們請愿,也紛紛加入,一下子就聚集了幾萬人。
這時李邦彥正好從宮里退朝出來,憤怒的人們一見到他,從地上撿起瓦片向他劈頭蓋臉地扔去,嚇得李邦彥抱頭鼠竄,急忙逃進宮去。禁衛(wèi)軍將領見事態(tài)愈演愈烈,便進宮勸欽宗答應眾人的請求。欽宗在內(nèi)外壓力之下,只好派人召李綱進宮,并且當眾宣布恢復李綱、種師道的職務。然而,眾人仍不放心,不肯輕易散去。這時候,種師道乘車趕來,大家掀開車簾,一看果然是種老將軍。眾人喜極而泣,陸續(xù)散去。
種師道雖然官復原職,但并沒有得到重用,更不允許他帶兵打仗。但種師道依然一心為國,多次提出建議。他主張在黃河沿岸部署重兵,防備金兵再次入侵??上J宗擔心耗費錢財,再次拒絕了他的提議。種師道對此無可奈何,嘆息道:“這樣下去,遲早要出大亂子啊!”
果不其然,金人撤軍后不到一年,就再次兵臨開封城下。這一次的圍城形勢比上一次更為嚴峻,宋朝的精銳之師大多已經(jīng)潰敗,種師道也因年邁而病重體弱。朝中缺乏人才,種師道成為抗金主帥的唯一人選。于是,種師道強忍病痛,堅決領命。等他上任時,局勢已經(jīng)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沒帶一兵一卒,只身前往河陽。在那里,種師道碰到了金國使節(jié)王汭。從王汭的言辭里,他判斷出金軍又要發(fā)動進攻了,于是趕緊上奏欽宗。他認為,此時北方的軍隊已經(jīng)指望不上了,形勢比之前還要危急,建議欽宗移駕長安。長安地處關中,四面環(huán)山,易守難攻,又是種師道的根據(jù)地,金軍很難攻破。而且,如果皇帝不在開封,守城的壓力會小一些。他還向欽宗提了最后一條建議,勸其把守衛(wèi)開封城的兵權(quán)全部授予將帥,讓他們專心守城。
令人遺憾的是,在國家正處于外部強敵壓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脅時,內(nèi)部的政治環(huán)境卻異常腐敗。權(quán)臣們把持朝政,朝野上下黨爭激烈,紛爭不斷。在這樣的混亂局勢中,種師道充滿智慧和遠見的建議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采納,相反,被奸佞之臣惡意曲解成是膽小怕事。欽宗聽信了讒言,斥責種師道所言皆是逃跑主義,第三次拒絕了他的建議。無奈之下,種師道只好交出兵權(quán),最終悲憤離世,享年七十六歲。
種師道病逝后不久,開封城在金軍的猛烈攻擊下淪陷,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欽宗在被俘北上的途中,倘若回顧過去,回想起種師道當初的種種建議,內(nèi)心必定懊悔不已。然而,一切的悔恨和反思都已經(jīng)太晚,歷史的悲劇無法挽回。
一代將星種師道,心懷家國,智勇雙全。其謀略深遠,戰(zhàn)功赫赫,然命運多舛,常為時局所困,屢遭排擠。而其志如磐石,屢經(jīng)沉浮,未嘗稍改其節(jié)。每遇機遇,必直言進諫,雖遭讒言構(gòu)陷,仍泰然自若,正氣凜然。其威武不屈之志、忠貞不渝之心,實為后世將帥之典范。
(作者簡介:章林,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政治文明建設研究基地副教授;馮泊萍,北京聯(lián)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