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顆新發(fā)現(xiàn)的小行星刷屏,原因有些驚悚:據(jù)估算,這顆編號為2024 YR4的小行星或在7年后撞上地球,撞擊概率約為2%!雖然隨著未來觀測數(shù)據(jù)的完善,這一概率隨時可能發(fā)生變化,甚至反轉“清零”,但也足夠引起科學家的重視了。
說到小行星撞擊地球,大家第一反應是會帶來災難,就像電影中哪吒遭遇的“天雷劫”。對地球而言,小行星撞擊始終是一個不確定的危險因素。今天就來說說科學界如何關注“路過”的小行星?對于可能發(fā)生的撞擊,我們有應對方案嗎?
“天雷劫”的概率怎樣計算
先簡要介紹一下小行星2024 YR4的關注點:按照2025年2月18日的最新估算,一顆直徑在40米至90米之間的小行星有2.6%的可能性在2032年12月22日撞上地球。雖然有97.4%的可能性撞不上地球,但科學家仍在密切關注并繼續(xù)觀測這顆小行星,未來,撞擊概率會根據(jù)我們對它進一步的認識而更新。
這顆小行星是在2024年12月27日由小行星陸地撞擊持續(xù)報警系統(tǒng)(簡稱ATLAS)的智利觀測站發(fā)現(xiàn)的,編號為2024 YR4,意為“2024年12月下半月發(fā)現(xiàn)的第117顆”??茖W家發(fā)現(xiàn)了小行星,就要計算它的軌道。這么一算不得了,它圍繞太陽運行的周期大約4年,2028年12月17日會再來地球附近晃一圈,但到下一次2032年12月22日出現(xiàn)時就不一定與地球相安無事了,可能會撞上來。
隨著觀測的進行,撞擊概率在不斷調整,從最初的1.2%逐漸升到現(xiàn)在的2.6%。如何理解這個概率呢?相當于20雙花色不同的襪子雜亂地散落在暗盒里,隨手揀兩只,恰好就是一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2.6%的撞擊概率相當于在說97.4%撞不著,所以大家也不必太擔心。
再來說說這個概率是怎么估算出來的。科學家使用一種叫作“蒙特卡羅”的統(tǒng)計方法,在測量誤差范圍內對小行星的多個軌道數(shù)據(jù)進行各種組合。舉個例子,一個標槍投手的投擲速度在每秒20米至24米之間,出手角度是30°至34°,用3個可能速度(20米、22米、24米)和5個出手角度(30°、31°、32°、33°、34°)兩兩組合,就能模擬出15個落點結果。如果每樣數(shù)據(jù)多取幾個點,或者影響標槍落點的還有其他指標,那么落點的可能性就會更多地被計算出來。
科學家使用“蒙特卡羅”方法對2024 YR4的軌道進行大量模擬后,得到了2032年12月22日,這顆小行星穿越地球軌道時可能經過的位置。這些位置可以表示為許多取樣模擬點連成的一條紅線,在太空中綿延逾百萬公里。壞消息是目前地球就卡在這條紅線上,好消息是地球直徑為12756公里,在紅線上只占極小一段。撞擊概率基本上就是地球直徑除以紅線長度得出的。
觀測得越久,獲得的數(shù)據(jù)越多,對軌道的計算越有把握。好比把一個圓分成360°,倘若只看其中的5°,很難判斷圓有多大,甚至都看不出那是個圓弧。所以,如果觀測弧非常短,就可能算出完全錯誤的軌道,甚至“跟丟”小行星。以2004 PR107為例,最初只有一天的觀測數(shù)據(jù)時,它的軌道被錯誤地估算到海王星以外,之后就“順利失蹤”了。等它再次出現(xiàn)被當作一顆新小行星時,已是2012年,由于這次的觀測時間比較長,科學家才發(fā)現(xiàn)它是一顆主帶小行星,運行軌道只比火星遠一點兒。
對于2024 YR4而言,隨著后續(xù)觀測獲得更多、更準確的數(shù)據(jù),其軌道的不確定性會越來越小,最終有兩個發(fā)展方向:一是紅線越來越短,卻始終兩頭卡著地球,撞擊概率越來越高;二是紅線縮短或偏移,把地球避過去了,撞擊概率忽然歸零,地球躲過了“天雷劫”。
小行星的撞擊破壞力有多大
除了撞擊概率之外,科學家還會審視小行星的尺寸,因為它代表著小行星的破壞能力。
按照目前的觀測數(shù)據(jù),假設這顆小行星屆時真以極小概率撞上地球,它會從地球軌道內圈沖過來,可能的撞擊范圍從墨西哥南方的太平洋海域向東延伸,涉及哥倫比亞、圭亞那、加納、也門、孟加拉國這條連線上的許多地區(qū)。這條撞擊范圍線離我國最近的一端位于印度-孟加拉國-緬甸三國交界附近。只不過,小行星不會撞擊整條線,而只會擊中線上的一點。
其實,每天都有數(shù)不清的流星體沖進地球大氣層,它們細如沙礫,根本影響不到地面上的人。但2024 YR4畢竟不是這些流星體,如果撞到地球,破壞力會有多大呢?
目前,這顆小行星的尺寸只是個估計值,因為它實在太暗了。有個“視星等”指標用來衡量天體亮度,數(shù)字越大,天體越暗。2024 YR4現(xiàn)在的視星等為24,相當于站在15000公里外看一支蠟燭,這已經接近地面望遠鏡的觀測極限。通過光譜分析(看小行星反射的太陽光里有哪些波長被吸收),科學家認為2024 YR4很可能是一顆硅酸鹽質為主的S型或L型小行星,再根據(jù)這類小行星的典型反照率和觀測到的亮度,推測其尺寸在40米至90米之間,與1908年6月30日撞擊西伯利亞并造成通古斯大爆炸的那顆小天體基本相仿。
通古斯大爆炸蕩平了2150平方公里的森林,沖擊波震碎了650公里內的窗戶玻璃,而在5700公里外的英國,剛剛問世的氣壓記錄儀也偵測到了爆炸引起的氣壓波動。幸好當時的通古斯人煙稀少,一個多世紀前的那次撞擊對人類沒有造成太大影響。2150平方公里是個半徑26公里的圓,相當于一座大城市,和5億多平方公里的地球面積相比,只能算是小范圍的沖撞損毀。
科學界還有個“都靈指數(shù)”,用于評測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危險程度,它與撞擊概率和小行星尺寸均相關。都靈指數(shù)從0到10,數(shù)字越大越危險。根據(jù)2024 YR4的已知情況,它被評為3級,意為它有1%以上的可能性造成小范圍沖撞損毀,如果小天體在10年內會靠近地球,就要通知公眾及有關部門。
未來7年科學家會做些什么
2024 YR4并不是史上危險評級最高的小行星。在它之前,曾有一顆“毀神星”的都靈指數(shù)被評為4級。單看“毀神星”這個名字,就知道它有多嚇人。它和地球的撞擊概率曾被評估為2.7% ,并且直徑為370米,比2024 YR4的塊頭還要大一個量級。但很快,科學家就在歷史觀測記錄中找到了它的身影,通過全面審慎的觀測,修訂軌道數(shù)據(jù),把它的撞擊概率歸零了。“毀神星”將在2029年4月13日,從離地面31600公里處飛掠過去,比同步衛(wèi)星離地面還要近。
那么,“毀神星”的故事能否復制?在未來7年多時間里,要如何應對2024 YR4這個不確定因素呢?
天文學家也會嘗試“倒舊賬”,看看2020年甚至2016年,這顆小行星接近地球的時候,有沒有無意中闖進哪座巡天望遠鏡的視野。如果通過回溯,能夠找到這顆小行星的身影,就能為它的軌道計算提供極有價值的歷史數(shù)據(jù),大大提升預測精度。目前,這方面的調查還沒有收獲。
所以,天文學家會繼續(xù)跟蹤這顆小行星,通過更長的觀測弧來獲取更精準的數(shù)據(jù),縮小模擬演算中的不確定性,無論禍福,都力爭讓“靴子盡早落地”。但這顆小行星正在和地球漸行漸遠(2028年才會重逢,再下一次就是2032年的“小概率”撞擊了),所以它會越來越暗,越來越難以觀測。最初發(fā)現(xiàn)它的望遠鏡口徑只有半米,后續(xù)的地面光學觀測必須依靠10米口徑的望遠鏡,但最多能勉力堅持到2025年4月。運行在太空中的韋布空間望遠鏡已經安排了3月到5月的觀測計劃,在近紅外波段測量這顆小行星的反照率和尺寸。
在小行星2024 YR4遠離地球的這些年,天文學家還可以利用掩星事件來進行間接觀測。“掩星”就是指小行星運行到遙遠恒星和地球之間時,會遮擋住恒星的星光。由于恒星都十分遙遠,它們在望遠鏡里只是一個點,因此小行星依次掩蔽的那些恒星能夠準確指示出其運行軌道。通過掩蔽的時長,還可以測算小行星的尺寸。例如,恒星在望遠鏡視野里消失了0.003秒,而小行星的橫越速度是每秒15公里,那么小行星在這個方向上的身長就是45米。由于掩星的直接觀測對象是恒星,所以不需要更換更大尺寸的望遠鏡。
2024 YR4的下次回歸是2028年,這將是確認各項數(shù)據(jù)的一次“彩排”機會。從該年6月起,它的亮度將再次上升到能被地面望遠鏡觀測到的程度。但愿在科學家的通力合作、不懈努力下,能夠盡早聽到撞擊概率歸零的好消息。
我國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tǒng)
萬一2024 YR4最終真要投入地球的懷抱,又當如何?當前,人類所掌握的科技手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主動防御方案,最有把握做的還是地面疏散。這顆小行星留給人類的時間相當充裕,在提前7年多預知風險的情況下,安全疏散應該做得到。
面對這顆都靈指數(shù)為3級的小行星,聯(lián)合國同時啟動了國際小行星預警網(wǎng)(IAWN)和空間任務規(guī)劃咨詢組(SMPAG)的撞擊響應機制。前者的目標是協(xié)調全球資源對小行星開展不間斷聯(lián)合觀測,共同分析評判最新觀測數(shù)據(jù);后者的職能是在發(fā)現(xiàn)高危小行星之后,決定人類應當如何應對。自2017年以來,這是兩個組織首次啟動真實的小行星撞擊應對工作,我國是這兩個組織的成員。
此前,人類已經實證了主動防御的可行性:2022年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使用一枚撞擊器成功擊中目標“孿小星”,使其圍繞同伴“孿大星”的運行周期縮短了32分鐘。莫要小瞧這32分鐘,要知道地球走完自己的一個身長也只需要7分鐘左右,如果一顆小行星瞄準地球撲過來,卻被外力“推一把”,從而加快或延遲了7分鐘,或者“四兩撥千斤”地帶偏軌道,那它自然就撞不著地球了??萍及l(fā)展日新月異,待到2032年,人類將具備更強的防御能力。
在人類文明與宇宙的漫長博弈中,小行星撞擊始終是懸于頭頂?shù)?ldquo;達摩克利斯之劍”。全球科學家正以“行星防御”為紐帶展開協(xié)作,這場關乎人類命運的共同行動,是尖端科技的競技場,更是文明存續(xù)的守護線。
2022年4月,中國國家航天局表示,我國著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tǒng)”。近年來,我國在小行星防御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正在醞釀開展一些工程任務,建設一些望遠鏡。2024年9月,在第二屆深空探測國際會議上,我國發(fā)布了“伴飛-動能撞擊-伴飛”模式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方案設想。大家最近或許已注意到,國家國防科技工業(yè)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還設置了“行星防御崗”,實施近地小行星的監(jiān)測預警研究。這些進展并不是為了眼前這顆新發(fā)現(xiàn)的危險小行星量身定制的,而是為了幫助地球在宇宙中實現(xiàn)更通用、更普遍的“長治久安”。
未來,我國不僅要全面加強設備配置和性能,提升業(yè)務化運行的模型算法能力,還將培養(yǎng)專職從事小行星防御的人才隊伍,為保衛(wèi)地球家園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作者為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