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部教授
自從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將習近平法治思想確定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以來,這一思想不斷更新和完善。目前,在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及《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的基礎上,我們有必要更深入地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順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法治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之后,有許多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其形成和發(fā)展伴隨著我們對法治認識的深化而逐步形成和發(fā)展。因此,當我們談論習近平法治思想時,首先要深入了解并認同法治的本質。簡而言之,法治即良法善治,每個人都應遵守法律,而這些法律必須是良法,它們旨在約束公共權力并保護人權。然而,達成這樣的共識并非易事,例如直到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才增加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條款。盡管如此,人們對法治的基本精神和價值觀——如民主、人權、平等和公正司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可。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們對法治的認知日益深化,出現了許多“第一次”。
例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法治為主題召開會議,這標志著一系列重要事件的開端。最終,這些事件促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確立。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法治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秩序形式,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發(fā)展過程。尤其是在16至18世紀期間,眾多的思想家提出了諸如社會契約、人民主權、分權學說和代議制學說等概念,奠定了現代法治理念的基礎。這些理論不僅使人類社會進入了更為文明的近代時期,而且從根本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其核心觀點在于:現代公權力源自于人民,人民擁有主權。這一點與習近平法治思想所倡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高度一致。
具體到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重要的時間點。在2012年12月舉行的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的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有關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講話,重點關注憲法的執(zhí)行問題。在2014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并將其視為國家治理領域的一項廣泛而深遠的變革。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依法治國被列為“八個明確”之一,并成為“十四個堅持”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我們正式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確認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這一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決定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能力,并提出了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問題。
在2018年8月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這一科學命題,預示著習近平法治思想即將誕生。在2019年2月舉行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huán)境,這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法治的理解和共識。在2020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十一個堅持”系統(tǒng)闡述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內涵,并正式確立了這一思想。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依法治國”作為一個獨立章節(jié),并對其進行了詳細論述和專門部署。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討論了如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推動和擴展。
綜上所述,我們需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這是一個由一系列重要時間點推動形成的法治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之所以稱之為“應運而生”,是因為它是在中國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之際產生的,為這一進程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回顧過去的經驗教訓,我們發(fā)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的各種治理方式中,法治最基本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事實上,在黨的十八大之前,我們也一直在深化對法治理念的理解和實踐。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法治建設。然而,在此過程中,我們也曾面臨一些挑戰(zhàn)和困難,包括認識上的不足和滯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之初,我們就開始加強對法治的理解和應用。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規(guī)則經濟和法治經濟。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我們逐漸認識到市場經濟自身的特點及其對法治的需求。例如,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以及1993年憲法修正案中加入的相關規(guī)定,均體現了這一轉變。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我們愈發(fā)明白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種規(guī)則經濟和法治經濟。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法治建設。例如,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方針,1999年憲法修正案明確規(guī)定了這一原則。隨后,2004年憲法修正案加入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條款,進一步強化了法治在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
總之,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和探索,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和實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個體都在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最大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和程序來進行決策和行動。否則,一旦有人違反規(guī)則或利用不公平的競爭手段獲取不當利益,則可能導致市場的混亂和失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我們必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并確保所有參與者都能遵守這些規(guī)則。
在這方面,中國的法治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方面,我們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確保各項政策和行為都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我們也注重加強以黨章為核心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建設,確保黨組織內部的各項活動也能有序開展。這兩套法規(guī)體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規(guī)范了公民的行為準則,也為各級政府部門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未來的發(fā)展進程中,我們將繼續(xù)深化這兩項工作,不斷提升國家治理體系的整體效能和服務水平。
習近平法治思想既順應了歷史潮流,還發(fā)展了法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綜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如今,我們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征程,而為其保駕護航的正是習近平法治思想。所以說,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順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的最新的法治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