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洗,鴿哨悠揚。
由鐘鼓樓向南,地安門外大街沿線,游人如織,喜氣滿盈。游客祁女士牽著小女兒,登上萬寧橋打卡拍照。她的鏡頭里,女孩舉著糖葫蘆笑得燦爛,身后,107路公交緩緩駛過古橋。一條長街,串起地安門百貨商場和眾多餐館、商鋪,兩側(cè)胡同,煙火氣正濃。
萬寧橋處在北京中軸線與大運河玉河段的交匯點上,屹立700余年。自元代始建至今,萬寧橋一直承擔著聯(lián)系城市南北交通的重要功能。大年初一,古橋周邊熱鬧非凡。“老北京人管萬寧橋叫后門橋,它就像一位老街坊,承載著大家珍貴的記憶。”北京地理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王越打小兒生在北京,對京城的一磚一瓦有著很深的感情。
萬寧橋下,玉河穿過地安門外大街。這條長約800米的街道,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前朝后市”的營城理念。王越邊走邊介紹,北京過去有句老話,叫“東單、西四、鼓樓前”,說的就是北京前門大街以外最繁華的東單、西四和鼓樓前的地安門外大街。
如今,漫步在這條長街,一家家店鋪門前,大紅燈籠高高掛起,烘托出濃濃節(jié)日氛圍,耳畔不時傳來“老北京炸灌腸”“京味兒桂花糕”等吆喝聲。“這里的老北京味不同于喧鬧的大柵欄,也有別于天橋的市井風格,它的京味更多地表現(xiàn)為悠然自得的休閑文化。”王越娓娓講述古街的前世今生——積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到鐘鼓樓一帶,在元代就是發(fā)達的商業(yè)中心。明代時,商業(yè)中心移到正陽門內(nèi)外,鐘鼓樓商業(yè)區(qū)的重心也移向鼓樓前的地安門外大街一線。
“清代,各種店鋪開滿街面,天匯軒大茶館、寶瑞興醬菜店、謙祥益北號、聚茂齋靴鞋鋪、慶和堂飯莊等馳名京城。”王越說,老北京有“后門橋的灌腸”之說,后門橋北的合義齋、福興居兩家灌腸鋪名氣很大;此外,地安門外大街上,錢莊、照相館、鐘表鋪、理發(fā)館、書鋪……“市民生活所需可謂一應俱全,與眾不同的還有古玩、字畫、曲藝和老北京人的‘老禮’。”
時光流轉(zhuǎn),承載著數(shù)百年歷史的長街,至今仍吸引著天南地北的游客。來自廣州的江先生攜家人來京旅游,一家老小其樂融融。沿著北京中軸線,感受胡同街巷里的人文底蘊,是他們此次旅行的主要目的,“一家人歡歡喜喜,漫步北京,感受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融,過個有煙火氣的新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