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大運河呀,祖先雙手開,蜿蜒千百里呀,源遠文化傳,步入新時代呀,幸福萬萬年呦!”大運河上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故宮博物院響起。昨天(10月31日),北京市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講市級示范團首場報告會在故宮舉行,9位宣講員用百姓故事詮釋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
“開船嘍……”千百年來,大運河上的漕船首尾銜接幾十里,船工號子也此起彼伏,響徹運河上空。“從我太爺爺趙學勤起,我們家喊的船工號子就名聲在外了,太爺爺?shù)拿忠脖粚懺谕ㄖ輩^(qū)地方志上。我父親8歲就跟著爺爺跑船,學會了十幾種運河號子。”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第四代傳承人趙義強說,漕運船隊里,領(lǐng)號人都是熟悉航道和水情的行家里手。遺憾的是,停止漕運后,船工都各奔他鄉(xiāng)。如今,運河號子又在運河畔響起。趙義強不僅成立了“號子隊”演出上百場,還作為校外輔導員,給孩子們講運河兩岸的民風、民俗和民間故事,教唱運河號子,弘揚運河文化,讓團結(jié)互助、吃苦耐勞的民族精神代代傳承。
三面都被長城環(huán)繞的延慶區(qū)八達嶺鎮(zhèn)石峽村,是名副其實的“長城村”,這里的村民則是守護長城的志愿者。“20世紀80年代,我們村的梅景田老人走上了長城巡查保護的路,他用鐮刀開辟巡山小路,沿路清雜草、除灌木、撿垃圾,還要找文物。”該村黨支部委員谷文亭動情地講述,從一個人到一支隊伍,現(xiàn)在,長城保護志愿服務隊在這條巡護路上繼續(xù)揮灑汗水。
一代代村民守護著長城,而長城也為村民提供了發(fā)展的新思路。“老屋改造成民宿,游客在這里住石屋、望長城、品美食、賞星空、聽蟲鳴,享受長城腳下的慢生活。”谷文亭說,不僅游客慕名而來,以前急著往外跑的本村年輕人也回來了,村子熱鬧起來了,日子也好起來了。“我們生在‘長城村’,長在長城旁,要繼續(xù)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長城。”
活動現(xiàn)場,宣講員除了講述自己的故事,還帶來了文化展示和文藝表演。后續(xù),宣講團將陸續(xù)走進本市“一城三帶”標志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館、博物館、文藝院校等地,開展巡回宣講,還將發(fā)揮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shè)的輻射引領(lǐng)作用,走進華北5個省區(qū)市開展聯(lián)合宣講,網(wǎng)絡直播間的云宣講也同步進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