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11天的2024“我與地壇”北京書市于23日在地壇公園圓滿收官,累計接待讀者50.67萬人次。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書市不過就是圖書大集:賣便宜書,買便宜書。但是2024年的“我與地壇”書市卻打破了這一刻板印象——原來書市可以這樣青春,這樣好玩。何謂青春?引領(lǐng)文化潮流;何謂好玩?滿足多元需求。書市帶來的快樂,已經(jīng)不只是淘書那么簡單了,它更像是一個大的平臺,通過各種活動與游戲,讓參與者徜徉于文化的海洋之中。其實,“我”與“地壇”都正青春,“我與地壇”與北京,都正青春,我們都在青春的路上,在靚麗文化的風景線上,奔跑著。正是這樣的書市,才會吸引來更多的年輕人。期待未來,這個建立在北京老文化地標的老牌書市,會有著更年輕、更大膽的創(chuàng)意。
圖書選品分類更垂直
逛展選書今年“更省心”
林蔭路兩側(cè)的展棚錯落有致地鋪滿地壇公園,年輕人結(jié)伴而來,饒有興致地分享彼此喜歡的作家、淘到的好書;親子家庭邊逛邊淘,小小的露營車堆滿了書籍;小讀者們踮起腳尖,探起身子在展位上一字一句地閱讀;不乏“書迷”“書蟲”有備而來,享受書海淘“金”的樂趣。“三刷地壇書市”“逛了又逛”“收獲滿滿”成了地壇書市的網(wǎng)上熱詞,“圈粉”眾多讀者,成摞、成箱、成袋購書成為書市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一家三口分別來逛,累計來了十次,選購了二十余本好書。”這是市民徐女士的逛展體驗。
據(jù)了解,本屆書市展銷40余萬種精品好書,品類涉及歷史文化、文學經(jīng)典、人文社科、兒童繪本、青少年科普讀物以及外文圖書與音像制品,滿足了老中青讀者的多元閱讀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書市細分選品,匠心設(shè)計的文學藝術(shù)、歷史文化、童書繪本、生活休閑四大專題圖書街區(qū)一亮相,便受到不少讀者稱贊。市民韓女士表示,“街區(qū)的設(shè)立,圖書分類更垂直,滿足了各類讀者的選購需求,逛展選書更具針對性,非常省心。”
買文創(chuàng)集套章
留下“我與地壇”美好記憶
設(shè)計創(chuàng)新、顏值出眾、實用性強并承載特定文化內(nèi)涵的不少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成為書市爆款好物,正在引領(lǐng)文化新風尚。如中信出版集團“作家態(tài)度”杜邦紙包,北京圖書大廈“北京中軸線”主題冰箱貼,王府井書店“地壇”限定明信片等,受到年輕讀者的追捧,不少都成為書市上的“斷貨王”。
此外,書市主題印章,出版社、書店等各參展商特色印章、套色印章,也“俘獲”了一眾集章愛好者,青年、親子家庭和許多老年人紛紛加入,排起長隊加蓋滿滿的“文化儀式感”,留下屬于自己和地壇的美好記憶。
線上討論度高是本屆書市的另一大特色,讀者紛紛在線拍照打卡,隨時分享“書市逛展攻略”“好書好物以及活動推薦”等“種草”筆記,“我與地壇”“地壇書市”“地壇與史鐵生”“地壇看海”“地壇書市過中秋”等話題熱度也在各新媒體平臺持續(xù)不減,不少網(wǎng)友發(fā)出“地壇書市太好逛,還想再來”的評論。
觀“舊書”得“新知”
創(chuàng)新表達助推傳統(tǒng)文化傳承
今年的地壇書市“舊書新知”專區(qū)策劃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典籍篇”專題展覽,共展出42類60余件古舊文獻展品。這些展出的古籍原物,拉近了讀者和典籍的距離。
中國書店、天津市古籍書店、藏書報、孔夫子舊書網(wǎng)、布衣書局開展的“京津冀古舊書聯(lián)合展銷”,展銷品種超過10萬種,涵蓋名家簽名本、文學名著、歷史典籍、人文社科、藝術(shù)畫冊、老版連環(huán)畫等,吸引了大批“古舊書書迷”前來淘書,其中不乏年輕讀者。更有不少讀者朋友用閑置舊書兌換購書券選購圖書,樂享
“舊書換書”的趣味。
此外,中國書店舉辦的“古籍修復(fù)數(shù)字化新探索——《古籍修復(fù)師》功能游戲跨界實踐”分享會,將古籍修復(fù)與線上游戲首次連接,讓讀者感到新奇。“中國古籍裝幀形式”“精品舊書競買活動”等專題活動,通過多元形式的創(chuàng)新表達,助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騎行古都聽講座見大咖
文化活動場場人氣爆棚
聽講座、見大咖也成為讀者走進書市的重要原因之一。11天展期,3個活動區(qū),“史鐵生和他的朋友們”等167場文化活動持續(xù)上演,人氣爆棚。
曹文軒、喬葉等文壇名家,汪兆騫、梁小民等學術(shù)精英,敬一丹、關(guān)牧村等社會名人,以圖書分享、主題講座、新書首發(fā)、讀書會等多種形式分享讀書心得和創(chuàng)作感悟,為讀者帶來全新閱讀體驗。
書市期間,還開展了“‘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大學生騎行活動,中央民族大學、北京聯(lián)合大學、中國戲曲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等四所北京高校的80余名學生騎行古都街巷,品嘗地道京味小吃,聆聽書市文化講座,感受北京文化魅力。200余名小學生走進地壇,參與豐富多彩的“逛地壇”活動,品書香、蓋印章、聽講座,感受地壇書市的文韻書香。小同學們說:“書市開在公園中,很輕松,圖書非常豐富,還非常有趣!”
現(xiàn)場
在地壇書市見證“閱讀的力量”
昨日下午,地壇公園書市上的廣播里傳來了“書市閉幕,諸位讀者游客禁止入園”的語音提示。各街區(qū)展位工作人員開始忙著撤展,將書架上的圖書用牛皮紙打包;在夕陽的余暉里,仍有一些讀者徘徊在書市攤位前撿漏打折圖書。
對于這為期11天的地壇書市展銷情況,鐘書閣展位負責人向愛群表示,“地壇書市趕上了中秋小長假,讀者客流暴增。再者秋高氣爽,天公作美,這11天時間里,僅有一天是下雨天,而且還是工作日,對我們生意沒多大影響。”
雍和書庭與地壇公園東門僅隔著一條馬路,參展人員李京晨表示,地壇書市這些天,展位上的一些名家簽名本圖書銷售完,他們就來回跑著補貨。一天要跑四五個來回。“去年地壇書市我們派一個人在展位守攤,今年就得四個人守攤,就這樣還忙不過來。”
相比于雍和書庭店內(nèi)每天圍著有限的讀者顧客轉(zhuǎn),地壇書市的空間無限大。李京晨稱,這就需要做好大眾客群的圖書選品服務(wù)。“我們既要照顧到一些高品質(zhì)閱讀的讀者,也要有適合淺層次閱讀的圖書。可以說,地壇書市繁榮了我們這一條街的書香氣,給我們集聚了人氣,制造了品牌效應(yīng)。”
寧夏銀川的夏玉女士最近來北京出差,趕在地壇書市最后一天,她提著行李箱來游逛。“我從事英語培訓,將地壇書市上選購的100多本繪本發(fā)了快遞。我自己也挑選了一些中英雙語圖書,裝在這行李箱里。”夏玉邊說著,邊從行李箱里取出她購買的《做最了不起的自己》《玫瑰的名字》等圖書,向北青報記者展示。
夏玉還稱,能在這樣一個古樹參天的公園里辦書展,既接地氣,也很有煙火氣,這才是真正的全民閱讀。尤其是當她看到一位老年讀者坐在展位前,拿著放大鏡仔細閱讀著手里的圖書,她被這一幕所觸動,趕緊掏出手機將這一畫面拍攝了下來。“她都那么大年紀了,還醉心于閱讀,這就是閱讀的力量。我們年輕人更應(yīng)該用書籍來充實自己,改變?nèi)松枷胗^念。”夏玉坦言。
故事
“我與地壇”:從閱讀者到志愿者的蛻變
現(xiàn)年22歲的韋世元,是一名大四學生。韋世元在北京生活多年,向北京青年報記者講述了他從地壇書市的一名讀者轉(zhuǎn)變?yōu)榛顒又驹刚叩男穆窔v程。本屆書市167場“地壇文化講堂”活動,他全程參與了60場,服務(wù)嘉賓及讀者的同時,他對地壇書市以及閱讀這件事兒,有了新的認識。
兒時印象
地壇書市有獨特韻味,很接地氣
對于地壇書市的印象,韋世元稱,對他來說其實已經(jīng)很久遠了。“在2023年地壇書市回歸之前,來地壇公園還是小學時候,要說買到過什么書我早已記不清了。”
地壇公園是北京“九壇八廟”之一,在韋世元看來,在這里辦書市有一種獨特的韻味。第一個就是清涼,地壇里的古樹遮住了陽光,紅墻、綠瓦,地壇用自己獨有的“海”增添了一種清涼之意;第二就是接地氣,地壇本是皇家祭祀場所,建筑規(guī)制讓人很容易規(guī)劃路線,找到自己的目標。
身份轉(zhuǎn)換
全程參與60場活動
今年的地壇書市,韋世元完成了從閱讀者到志愿者的身份轉(zhuǎn)換。
“北京發(fā)行集團在我家邊上開了一家幽默主題書店,在那里我結(jié)識了新華文化公司的豈航老師,我們聊了很多跟閱讀和書店有關(guān)的事情。后來我開始參與到公司其他的文化活動當中,靠著年輕人精力充沛與大家一起工作,利用課余時間志愿為北京全民閱讀工程和書香京城建設(shè)服務(wù)。”韋世元說。
韋世元跟隨活動承辦方北京發(fā)行集團為讀者籌備了167場“地壇文化講堂”活動,其中全程參與的活動在60場左右,每天從早上9點忙到下午5點,他的活動日程排得滿滿當當?shù)?。但每天在活動現(xiàn)場看到座無虛席,場外還圍著一圈又一圈的讀者,這時他感覺自己前期的籌備工作都是值得的。
對于韋世元來說,地壇書市期間,最累的活動要數(shù)中秋當天,歌唱家關(guān)牧村個人自傳《我和我的歌》新書簽售會了。那天他用了很長時間做了會場布置,從下午4點到晚上9點,忙得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那天讀者熱情特別高,他們哼著‘打起手鼓唱起歌’圍在主會場周圍,我也被現(xiàn)場的這種氛圍所感染。”韋世元稱。
閱讀觀察
閱讀沒必要追逐風尚
每天忙不停地服務(wù)地壇書市之余,韋世元也會抽空去逛書市。“以前逛書市都一捆一捆買書,這次書市是看別人一捆一捆買書。雖然我沒有把整個書市轉(zhuǎn)遍,但是‘舊書新知’展區(qū)肯定是要去的,中國書店一直是我買舊書的首選,這次也不例外。”韋世元邊說著,邊向北青報記者介紹著他的戰(zhàn)利品:上海譯文66萬字帶原版插畫的《十日談》,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寫的《一八六七年日記》,還有他以前在學校見到別人讀過還沒來得及買的《福樓拜的鸚鵡》等等,加一起收獲了二十來本書。
在韋世元看來,文字一旦呈現(xiàn)在了紙上,就會成為歷史,或許是真實事件,或許是藝術(shù)加工,或許是對未來的想象……在閱讀舊書的過程中,泛黃的紙張會加深歷史的沉淀感,看到幾十年前人們生活的真實面貌和對未來的憧憬,從其中他也可以找到更多奮斗的力量,拓寬想象的世界。
韋世元建議大家去讀自己喜歡的書,閱讀是私人的,沒必要追逐風尚,找到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收獲
為讀者找書,為書找讀者
這次地壇書市留給韋世元最大的感受就是熱鬧,同時看到了很多年輕讀者的身影。從9月11日開始“入駐”地壇公園,這次他收獲最多的就是思想。從與李燕琨爺爺探討他的好友史鐵生先生的價值觀,到感受安意如老師意念的強大和思想世界的廣闊;從汪兆騫分享自己上班時“為他人作嫁衣裳”,退休后繼續(xù)“服務(wù)”文化學者的故事,到聽徐曉靜介紹古籍修復(fù)和裝幀技術(shù)……韋世元從這些名家講座中收獲到書籍背后的故事,學會了在閱讀中變得更加謙遜。
他還發(fā)現(xiàn),打印蓋章和購買冰箱貼是今年地壇書市最流行的“到此一游方式”。“很多讀者問我,集齊書市印章有什么好處?我告訴他,您會有一段美好的回憶。當然,相比打卡和購買文創(chuàng),選書才是書市的價值和意義。”韋世元說道。
他還希望,未來地壇書市需要在利用文創(chuàng)和打卡集章吸引讀者到來的同時,配合講座分享打造配套內(nèi)容,提供更多樣的文化體驗活動。只有讓讀者深入?yún)⑴c,才能更好傳播文化價值,真正實現(xiàn)“為讀者找書,為書找讀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