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更不可能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是文化自信的關鍵主體,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堅定青年文化自信自強。
一、在強化理論武裝中提升文化自覺
只有理論上清醒,行動上才能堅定。提升青年文化自信自強,就要先增強文化自覺。毛澤東在《〈倫理學原理〉批注》中認為,“夫所謂信仰者,必先知以知識”[2]。人只有“自知”才會有“自信”,而這種“自知”實際上就是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建立在強大的理論武裝基礎上對民族文化形成的正確認知,逐步增強文化自信自強,“夫知者信之先,有一種之知識,即建為一種之信仰,既建一種信仰,即發(fā)為一種之行為。”[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zhàn)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4]。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青年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基礎,也是增強文化自信自強的理論武器。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中形成的理論結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是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做好黨的青年工作的重要遵循,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青年增強文化自信自強,更好地引導青年群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對此,青年要加強理論學習,深入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引導青年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方法,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血脈,弘揚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理解“兩個結合”的重要意義,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結合中迸發(fā)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民族觀、文化觀、國家觀。此外,要引導青年仔細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與基本方法認識、分析、處理各種具體問題,進而增強自身理論素養(yǎng),構建文化與心理基礎。
二、在傳承文化基因中塑造文化人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并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chuàng)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fā)出強大精神力量。”[5]堅定青年文化自信自強,就要在傳承文化基因中塑造新時代文化人格,增強青年文化主體性及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認同感。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黨和國家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離不開吸收借鑒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6]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中國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的精神脊梁,也是青年自信自強的底氣來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7]增強青年文化自信自強,需要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方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融合,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民族觀、文化觀、國家觀,使廣大青年感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不斷提升自身文化修養(yǎng),塑造文化人格。因而,一方面要創(chuàng)作更加符合青年情感需求、兼具娛樂與教育意義的社會主義文化產品,增強青年的民族認同感與愛國情懷,進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文化助力。另一方面,要依托“大思政課”建設,推動多學科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形成,將傳統(tǒng)文化與專業(yè)課教學結合起來,展現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理念,增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黏性。
此外,要加強“四史”教育,引導青年了解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與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提升對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8]在“四史”教育中,要引導青年學生挖掘“四史”中蘊含的豐富文化遺產與精神力量,牢固樹立“四個自信”,在學思踐悟中塑造文化人格。
三、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踐行文化使命
弘揚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就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性與主體性視野之中,吸收借鑒其他文明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積極擁抱世界一切燦爛文明。“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9]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堅定青年文化自信自強就要以寬廣博大的胸懷對待世界上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文明交流互鑒中,面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青年要注意在保持本民族特色基礎上辯證地看待不同文化與文明。毛澤東指出,對中西方文化“我們的態(tài)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我們既反對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10]對待中西文化既要“不泥于古,不拘于西”,又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以開放姿態(tài)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此外,要積極引導青年投身于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國門的重要事業(yè)中。要在開放、包容、平等基礎上,既尊重他國文化與文明,又在尋求共識基礎上積極弘揚中華文化,“要采用貼近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qū)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11]
總之,青年要堅持自信自立和守正創(chuàng)新,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吸收借鑒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發(fā)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自強,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不斷提升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繼續(xù)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探索,引領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高質量協(xié)調發(fā)展。
(作者簡介:楊戲戲,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9頁。
[2][3]《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27頁、第228頁。
[4]《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1頁。
[5]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7期。
[6]《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38頁。
[7]《習近平考察朱熹園談文化自信: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我們今天的成功道路》,新華網,2021年3月23日。
[8]習近平:《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人民日報》2013年7月17日。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68頁。
[10]《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頁。
[1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新華網,2021年6月1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