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4日),北大紅樓迎來參觀熱潮,其中不少參觀者是青少年,他們來到這里探尋先驅(qū)者們的事跡,重溫初心與夢想。 北京日報記者 武亦彬攝
昨天(5月4日)9時剛過,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展廳里已是人頭攢動。不少青年觀眾專門趕在這一天前來向百年前的“新青年”致敬。
“今天是青年節(jié),我們幾個朋友約著一起來學歷史。”22歲的崔靖偉第一次來到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是當天的頭撥觀眾。走出五四游行籌備室,他的內(nèi)心依然澎湃不已,“外爭主權(quán) 內(nèi)除國賊”的鏗鏘誓言仿佛將他拉回到五四運動的前夜。“他們真是好樣的!”他忍不住豎起大拇指,“他們身上迸發(fā)的勇氣和愛國情懷值得我們學習。”
北京市八一學校附屬玉泉中學初一學生姚清晨在《五四前夜》微縮景觀前久久凝視,上面講述的歷史細節(jié)深深打動著她:北京大學法科學生謝紹敏得知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后,在集會中當場咬破中指,血書“還我青島”四字;與會者熱血沸騰,大會當場決議,5月4日齊集天安門舉行學界大示威。“我身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姚清晨細細打量著同一展廳的每件展品、每個說明牌。“這次參觀讓我了解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那一代青年人和先行者給了我很大的激勵。”
北京市工貿(mào)技師學院高二學生楊冬冬特意在胸前別上了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團徽。“青年節(jié)來這里參觀,我覺得特別有意義。”楊冬冬說,他將新文化運動中青年創(chuàng)辦的各類報刊都仔細拍了下來,回家再查閱資料獲取更多信息。在他看來,這些刊物凝聚了奮發(fā)向上的青年人的覺醒。“有的歷史我們在教科書上也學過,但是實地參觀給我的印象更加深刻。一件件展品帶我穿越歷史,帶給我更多的思考。”
《新青年》創(chuàng)刊號的封面也成了不少觀眾的打卡地。“之前只聽說過《新青年》雜志,但不知道創(chuàng)刊號的封面蘊含著如此深的意義。”幾位年輕的戰(zhàn)友結(jié)伴而來,在封面前拍下照片。一位戰(zhàn)士說,“封面希望通過這個設計鼓勵人們,尤其是青年覺醒起來,為民族的未來而奮斗。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跑好歷史的接力棒,為祖國發(fā)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