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強調“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tài),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明表達,在繼承中發(fā)展中華傳統文明,在比較中借鑒西方現代文明,旨在成為具有世界歷史意義、代表人類文明發(fā)展方向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新時代建設文化強國,應當形成與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適應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明的主體性敘事指的是一種文明在獨立自主的文化創(chuàng)造性實踐基礎上,所形成的獨特精神建構方式和價值表達方式,不僅具備文明發(fā)展的內源型動力,而且對人類文明具有引領性價值。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性敘事,可以從三個維度去理解:一是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礎,奠定文明主體性敘事的深厚底蘊;二是具有鮮明的文化價值內核,構成這種文明敘事與其他文明敘事的本質區(qū)別;三是具有深遠的世界歷史意義,即這種文明敘事能夠代表人類文明方向。
歷史主體敘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來源于民族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關乎國本、國運。”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文化與國運往往呈現同向律動,國運昌明之時,中華文明就能創(chuàng)造燦爛的成果。在傳統社會中,中華文明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創(chuàng)造了以儒家文化圈為主導的人類文明主流敘事。在傳統到現代的轉換中,西方社會率先建構起人類現代文明的主體性敘事,中華文明未能及時完成文明形態(tài)轉向和文明敘事更新,一度被西方現代文明所主宰和定義,被迫讓渡了自己的主體性敘事。事實上,近代中國的民族抗爭,同時隱藏著一場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明之間的激烈交鋒。西方的殖民統治使中國人逐漸意識到,只有學習西方、實現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才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然而,在西方“炮火啟蒙”下覺醒的中華民族,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也陷入一種矛盾,即如何在保持源遠流長歷史連續(xù)性的同時,實現對本民族現代文明敘事的主體性建構。
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造性運用,徹底扭轉了日漸沉淪的國運,引領中國走向民族復興的強國之路;在洗刷民族恥辱的過程中進行文明再造,改變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被西方現代文明壓制的歷史命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深度契合,從“平均貧富”到“共同富裕”的物質文明立場,從“民惟邦本”到“人民至上”的政治文明價值,從“厚德載物”到“物質與精神協調發(fā)展”的精神文明追求,從“義利兼顧”到“公平正義”的社會文明思想,從“天人合一”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從“協和萬邦”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文明創(chuàng)造,中華文明在孕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智慧中,發(fā)展出自身的現代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旨在創(chuàng)造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個文化生命體既融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民族智慧,又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價值;既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張力,又顯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換的主體自覺。
更進一步來講,“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與“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是互為因果的兩個方面:“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意味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度交融,書寫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意味著以馬克思主義激活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描繪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篇章。這兩個篇章的交相輝映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也正是基于“第二個結合”的偉大創(chuàng)造,中國傳統文化才得以擺脫近代以來被否棄的被動局面,重塑自身的主體性敘事,成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礎和根源。
價值主體敘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蘊含著馬克思主義之魂
任何文明要想立得住、行得遠,彰顯引領力和輻射力,就必須擁有鮮明的主體性價值根基,就必須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是重塑中華文明主體性的“魂脈”,賦予了中國現代性建構的主體資格,塑造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價值主體敘事,從文明主導邏輯和文明核心價值這兩個維度上實現了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價值超越。
從文明主導邏輯看,實現人民邏輯對資本邏輯的超越。資本邏輯是西方現代文明的底層邏輯,它以資本增殖為第一目的,以資本私有制為經濟基礎,以資本權力為控制手段。一方面,形成對人的“物役”,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另一方面,形成“人役”,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來滿足少數人的利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高舉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旗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文明形態(tài)。人民既是高質量發(fā)展和社會財富創(chuàng)造的主體,又是人類文明成果的享有主體。
從文明核心價值看,實現集體主義對個人主義的超越。自啟蒙運動以來,理性至上和個人主義在西方世界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這也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核心價值取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馬克思主義在激活中國傳統文化群體性追求的同時,也在現代社會主義中塑造出“共同體”思維取向,集體主義價值觀構成了社會主義價值根基。
人類文明形態(tài)主體敘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代表人類文明發(fā)展方向
自人類進入現代社會,西方文明伴隨著資本全球化擴張成為人類現代文明的主流文明形態(tài),西方文明主體性得到前所未有發(fā)展,試圖人為制造以西方為中心的地緣文明勢差,以西方文明所謂“普遍性”裁剪人類各民族文明的“特殊性”。西方國家引領的現代化蘊含著資本擴張、政治顛覆、殖民掠奪和文化滲透,造就了以“中心-邊緣”結構為價值框架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秩序。因此,西方文明的主體敘事是在解構其他文明主體價值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資本邏輯基礎上文明霸凌的產物。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西方文明所表現出的暴力與專橫,日益加劇了文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逆轉。
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代表的新型文明形態(tài),正在形成并得到世界廣泛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性的出現不僅是對歷史文明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更是在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交鋒中,以文化自信的心理和姿態(tài)重塑人類文明秩序,在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中鞏固發(fā)展自身主體敘事。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審視人類現代文明和省思自身文明基礎上,形成了新的人類文明形態(tài),創(chuàng)造出與西方現代文明形態(tài)不同的敘事邏輯。其一,以文明平等論作為文明形態(tài)創(chuàng)構基礎。秉承中國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理念,在承認文明多樣性的同時堅決反對種族優(yōu)越和文明等級劃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地位之所以在國際傳播中越來越具有影響力,就在于其對文明平等的維護。其二,在文明平等基礎上謀求文明互鑒。交流互鑒是文明發(fā)展的本質要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旨在改造不對等的世界格局和文明發(fā)展秩序,倡導各種文明以開放包容推崇文明互鑒,消解文明隔閡,凝聚文明共識。其三,塑造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文明新形態(tài)所追求的價值取向。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這一共同價值是對西方普世價值的超越,反映了中華民族基于人類公共利益和前途命運的深刻思考,努力探尋全世界人民“如何共同生存”的最優(yōu)解,尊重保障一切弱小、貧窮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發(fā)展權利,奉行公正義利觀,以文明平等取代文明優(yōu)越,以互利共贏替代零和博弈,以價值共享超越價值霸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人類文明形態(tài)的主體敘事為人類文明打開了新的發(fā)展空間和全新價值視界,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也必將在人類現代文明創(chuàng)構中繼續(xù)書寫嶄新華章。
(作者分別系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