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帶一路”的內涵與邏輯
(一)“一帶一路”的基本內涵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是我國今后相當長時期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管總規(guī)劃,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是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我國設立了海南自由貿易港、粵港澳大灣區(qū)、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西部陸海新通道、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fā)銀行、國家國際發(fā)展合作署等一系列機制、機構,來促進“一帶一路”的建設。

2023年11月29日,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福州車務段江陰港站的中歐班列在裝運集裝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二)“一帶一路”的邏輯
“一帶一路”倡議的邏輯是基于新型全球化的邏輯。世界體系理論的邏輯是“中心-邊緣”秩序,而“一帶一路”的邏輯則是“節(jié)點-網格”秩序,也就是“去中心”,即去單一中心,通過互聯(lián)互通將邊緣地帶打通成為節(jié)點,節(jié)點之間形成網格,每一個國家都形成自己的中心,由此在網格體系中實現(xiàn)公平與普惠。
過去的全球化形成了以資本主義為核心的世界經濟體系,“一體化”與“不平等”是這一體系的兩個最主要特征。通過建設“一帶一路”,我們想改變過去以資本主義為核心的世界經濟體系,形成一個更加平等、互惠、公平的世界經濟體系,這一體系也將會是多元、多中心的。
在經濟體系中,世界性勞動分工體系與世界性商品交換關系兩條主線,將各個國家牢牢地粘結在龐大的世界經濟網中。但是,一體化不等于均等化,發(fā)達國家外圍到處存在不發(fā)達。“中心”擁有生產和交換的雙重優(yōu)勢,對“半邊緣”和“邊緣”進行經濟剝削。在政治體系中,政治上追求霸權地位和經濟上追求利潤最大化一樣,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推動力。追求霸權地位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共同目標。在文化體系中,以西方文化為標準的“普世價值”凌駕于多元民族文化之上,營造了一種全球趨同的文化氛圍。
2020年9月,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yè)頻道發(fā)表題為《中國如何為美國不再是全球需求中心做好經濟準備》的文章指出,在上一輪全球化發(fā)展中,美國是國際經濟的需求中心。但是,在新一輪全球化中,世界分成三部分,分別是歐洲、北美和亞洲,三者之間相互影響,是“多峰結構”,即“多中心”的全球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