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第37期人文精神論壇暨學科建設論壇在院714會議室舉行。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哲學系干春松教授做題為“梁漱溟的文化觀及其實踐導向”的主題講座。同時,梁漱溟先生嫡孫梁欽寧作為特邀嘉賓出席講座。講座由哲學所所長孫偉研究員主持,哲學所全體科研人員等列席參加。
講座開始,梁欽寧先生首先簡單介紹了今年重慶、北京、廣西等地紀念梁漱溟誕辰130周年的各類學術活動,并對本次講座的意義做出了積極展望。接下來,干春松教授展開了本次講座的主題報告。從梁漱溟的思想背景出發(fā),干春松教授指出,梁漱溟的父親梁濟之死對梁漱溟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并由此形成了“為社會問題拼命”的志向。隨后,梁漱溟提出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向前、持中和向后三種路向的觀點。而通過對當時文化研究局限性的反思,梁漱溟開始了將自身文化觀進行“實踐性”的探索,這也就是后來為人們所熟知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
接下來,干春松教授對梁漱溟的鄉(xiāng)村建設理論展開深入論述。從1928年寫下《鄉(xiāng)村建設理論》到后來的鄉(xiāng)村建設實踐,梁漱溟實際上想要尋找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鄉(xiāng)村發(fā)展道路。梁漱溟從生活樣態(tài)出發(fā),堅持中國社會“倫理本位”的特殊性,因此其鄉(xiāng)村建設理論強調(diào)守望相助和倫理情義。
最后,干春松教授介紹了梁漱溟1945年之后思想關注的變化。1945年,梁漱溟還有一次延安之行,之后他深入東北、西南、華東考察農(nóng)村,對共產(chǎn)黨組織國家政權的能力深為贊嘆?;氐疆斚?,我們除了進一步理解梁漱溟的文化觀,還要看到其獨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這也是梁漱溟帶給我們的意義。
講座結束后,干春松教授與參會人員展開熱烈的交流和討論,并對提出的問題逐一做出了回應。本次講座加深了大家對梁漱溟文化思想的了解,促進了各學科之間的學術交流,對今后科研工作的展開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