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商朝,我國已出現(xiàn)了作為等價物使用的貨幣——貝幣。春秋戰(zhàn)國時,諸侯國以銅鑄造貝形之幣,還有刀幣、鏟幣、方孔錢、蟻鼻錢等。秦漢以降,金屬貨幣日趨通行。宋代,又出現(xiàn)了最早的紙幣——“交子”。此后,金屬錢幣和紙幣通行。但是,由于金屬錢幣鑄造困難、原材料難得、攜帶不便和局勢動蕩等原因,以實物充作一般等價物的情況在中古時期一直存在。
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絹”
據(jù)唐代孔穎達疏:“漢及后魏贖罪皆用黃金,后魏以金難得,合金一兩收絹十匹。”清代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刑法分考十六》載:“贖罪以金,而以絹代……以絹一匹抵金二兩,故贖死者金二斤,男子十六匹,余可類推也。北齊、北周亦皆以絹代金。”這一系列文獻反映出漢魏以后絹用以贖罪,充作罰金。自唐代以后,絹還被用來折合贓物價值。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一十二載:“及吃宮人酒果,受酒計贓絹六匹六尺,除輕罪外準(zhǔn)條行下,合杖六十”,意即接受宴請賄賂者,以絹作為罰金。
絹還可以用來購買物品。例如,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八十一:“十一月丙辰,出內(nèi)藏庫絹三十萬,下并州市糴軍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三十八:“江淮等發(fā)運司……外支銀一十萬兩、絹一十五萬匹與陜西轉(zhuǎn)運司,計置鎮(zhèn)洮、通遠軍糧草。”這兩例說明,絹可以用來購買軍需品和糧草。清代秦祖永《畫學(xué)心印卷六·甌香館畫跋》有言,“吾(指蘇軾好友、北宋畫家王詵——引者注)日夕購子(指蘇軾,下同——引者注)書不厭,近又以三縑博兩紙。子有近書,當(dāng)稍以遺我,毋多費我絹也”。此書講述的是王詵用細絹購得蘇軾兩卷書,希望今后蘇軾將書贈給他,以便他不再用絹購買。
史學(xué)研究表明,絹的確曾經(jīng)發(fā)揮了貨幣職能。蘇金花《唐、五代敦煌地區(qū)的商品貨幣形態(tài)》(《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指出:“晚唐五代,實物貨幣為敦煌主要貨幣形態(tài);吐蕃時,以糧食和布匹為主要貨幣形式;歸義軍政權(quán)也實行實物貨幣,絹、帛充當(dāng)商貿(mào)活動中的主要貨幣形式。”汪圣鐸、馬元元《論中國古代的“以絹計贓”現(xiàn)象》(《蘭州學(xué)刊》2016年第6期)也指出:“三國以后,絹的貨幣功能加強……以絹代錢支出以及大量賞賜絹、帛也就勢所必然”,“北宋時期,國家的兩稅收入中包括大量絹、帛……絹、帛也成為國庫財賦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一個整體的“錢絹”
由于絹具有一般等價物和錢幣的功能,因此中古漢語中出現(xiàn)了用“錢”為語素,修飾說明“絹”的復(fù)合詞——“錢絹”。
北朝東魏人楊衒之所撰《洛陽伽藍記卷四·城西·法云寺·王子坊》用“繡纈綢綾絲彩越葛錢絹等不可數(shù)計”描寫元琛的富有程度。對于這句話如何斷句,嚴(yán)修曾在《釋“阿縞之衣”和“越葛錢絹”》(《學(xué)術(shù)月刊》1984年第10期)中提出,“錢絹”是一個偏正結(jié)構(gòu)的復(fù)合詞。周祖謨、范祥雍等將句子的后半段標(biāo)點為“越葛、錢絹等,不可數(shù)計”。從語言運用角度分析,嚴(yán)修、周祖謨、范祥雍等學(xué)者的觀點是有道理的。
首先,從語言表達的結(jié)構(gòu)與習(xí)慣看,此句中的“絹”與前后羅列的物品均是織品名稱,而“錢”卻不屬于此類。“錢”字在古籍中常見的意思,一是田器,二是貨幣,三是重量單位。只有將其視為修飾說明“絹”的成分,即將“錢絹”作為一個整體,視為一個意義表達單位,才能合理解釋這個單位與其他詞同類并列的事實。
其次,從《洛陽伽藍記卷四·城西·法云寺·王子坊》全文看,后文有“于時國家殷富,庫藏盈溢,錢絹露積于廊者,不可較數(shù)”的表述,“錢絹”連用。又有“及太后賜百官負絹,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稱力而去……侍中崔光止取兩匹”的表述,句中“負絹”(背負錢絹)為動賓式短語。這些句子連起來,大意是說,因為“錢絹”太多,“露積于廊”,所以太后拿來賞賜百官,百官大都用盡全力“負絹”,只有崔光拿了兩匹。前文使用“錢絹”,后文使用“絹”,且“絹”的單位是“匹”??梢?,“錢絹”是中古漢語的一個單詞。
最后,在中古及后代漢語中,也多見“錢絹”一詞。例如,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卷八:“嘗有夜盜(釋智)順者,凈人追而擒之。順留盜宿于房內(nèi)。明旦,遺以錢絹,喻而遣之”,意指釋智順拿錢絹贈送盜賊,并給他講做人的道理,然后才把他送走。顯然,這里的“錢絹”是一個整體,作介詞“以”的賓語,此介賓短語充當(dāng)動詞“遺”的補語。又如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九·陳紀(jì)三》:“永安之時,圣朝草創(chuàng),白銀難得,黃札易營,權(quán)以官階,代于錢絹,致令員外、常侍,路上比肩,咨議、參軍,市中無數(shù)。”這幾句的意思是,朝廷建立不久,國庫空虛,沒有銀兩作為俸祿,暫且按照官階高低,分發(fā)錢絹代替。此處的“錢絹”作介詞“于”的賓語,“于”相當(dāng)于“以”,此介賓短語充當(dāng)動詞“代”的補語。還如清代﹝道光﹞《休寧縣志卷五·前代賦稅》:“(宋)初,夏稅之賦,其目有十一:一曰稅綢,二曰稅絹,……六曰錢綢,七曰錢絹,八曰錢綿,九曰錢麥。”此例是說,宋代夏季賦稅共計十一種,其中第七種就是錢絹。這里“錢絹”與“錢綢”“錢綿”“錢麥”等冠以“錢”的語言形式并列,各為一詞。
迄今為止,《漢語大詞典》《辭源》《辭?!芳捌湓鲅a本和《近代漢語詞典》均未收錄“錢絹”一詞,當(dāng)補。
作為“錢幣”的“錢絹”
錢絹等同于錢幣,可以作為賦稅收繳、貢納。北宋王溥《唐會要》卷五十九《延資庫使》:“今得戶部牒稱,所收管除陌錢,除錢絹外更有諸雜貨物。”其意是說,稅錢的內(nèi)容多種多樣,不僅有當(dāng)錢使用的絹,還有當(dāng)錢使用的其他各種貨物。其中的“除陌錢”是指按規(guī)定比例上繳的稅錢。賴瑞和在《唐代除陌法和除陌錢新解》(《唐史論叢》第23輯)中提出,“除陌錢”是從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二年(546年)開始實行并于隋、唐、宋代沿用的一種稅法。
錢絹可作為錢幣,用以饋贈與賞賜。例如,南朝梁人釋慧皎《高僧傳》卷四:“至哀帝時,(僧人于法開)累被詔征,乃出京,講《放光經(jīng)》……帝戀德殷勤,錢絹及步輿,并冬夏之服。”此例是說,漢哀帝見于法開講經(jīng)真誠熱心,便賞賜錢絹、代步工具及服飾。又如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四十七:“訪聞湖南(監(jiān)司)初以錢絹購斬蠻賊首級,軍人利于厚賞,道上逢人即以為賊而殺之。”意思是,監(jiān)察官以重賞錢絹的方式征求賊人首級,結(jié)果軍人逐利,逢人便殺。
錢絹可作為錢幣,既可用以計贓,也可用以贖罪。例如,清代徐松《宋會要輯稿·刑法三》:“國朝之制,凡犯贓者,據(jù)犯處當(dāng)時物,準(zhǔn)上估絹平贓……贓錢絹匹入按估時,皆長吏、通判、本判官面勒行人估定實價。”意思是說,估定犯贓罪者所得贓物價值,按市場中上等絹的價格折算匹數(shù),以此作為定罪依據(jù)。徐松所注的《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九》:“官吏違滯者,坐以罪,仍許錢絹從便送納。”大意是,官吏獲罪,準(zhǔn)許其以錢絹贖罪。
錢絹可作為錢幣,用以充抵商品之值,還可以購買他物。例如,隋代侯白《啟顏錄·昏忘·驢鞍橋》:“鄠縣有人將錢絹向市,市人覺其精神愚鈍,又見頦頤稍長,乃語云:‘何因偷我驢鞍橋去,將作下頷?’欲送官府,此人乃悉以錢絹求充驢鞍橋之直,空手還家,其妻問之,具以此報。妻語云:‘何物鞍橋,堪作下頷?縱送官府,分疏自應(yīng)得脫,何須浪與他錢絹?’乃報其妻云:‘癡物,儻逢不解事官府,遣拆下頷檢看,我一個下頷,豈只直若許錢絹?’”這是說,愚人帶著錢絹打算購物,但路上聽人說他的下巴頦是偷來的驢鞍橋做成。他擔(dān)心別人拆卸其頦,就拿錢絹充抵鞍橋。又《蘇軾文集卷三十四·奏議·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yīng)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臣今看詳,內(nèi)蠶、鹽、錢絹一事,鹽本至輕,所折錢絹至重。只如江都縣每支鹽六兩,折絹一尺。鹽六兩,元價錢一十文五分足;絹一尺,價錢二十八文一分足。”意思是說,一尺錢絹折合二十八文一分錢。
語言是歷史的鏡像。從以上的文獻梳理來看,絹在中古各歷史時期曾經(jīng)發(fā)揮了一般等價物的作用,進而在漢語中衍生出了“錢絹”一詞。
?。ㄗ髡邌挝唬何鞅贝髮W(xué)文學(xué)院)
早在商朝,我國已出現(xiàn)了作為等價物使用的貨幣——貝幣。春秋戰(zhàn)國時,諸侯國以銅鑄造貝形之幣,還有刀幣、鏟幣、方孔錢、蟻鼻錢等。秦漢以降,金屬貨幣日趨通行。宋代,又出現(xiàn)了最早的紙幣——“交子”。此后,金屬錢幣和紙幣通行。但是,由于金屬錢幣鑄造困難、原材料難得、攜帶不便和局勢動蕩等原因,以實物充作一般等價物的情況在中古時期一直存在。
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絹”
據(jù)唐代孔穎達疏:“漢及后魏贖罪皆用黃金,后魏以金難得,合金一兩收絹十匹。”清代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刑法分考十六》載:“贖罪以金,而以絹代……以絹一匹抵金二兩,故贖死者金二斤,男子十六匹,余可類推也。北齊、北周亦皆以絹代金。”這一系列文獻反映出漢魏以后絹用以贖罪,充作罰金。自唐代以后,絹還被用來折合贓物價值。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一十二載:“及吃宮人酒果,受酒計贓絹六匹六尺,除輕罪外準(zhǔn)條行下,合杖六十”,意即接受宴請賄賂者,以絹作為罰金。
絹還可以用來購買物品。例如,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八十一:“十一月丙辰,出內(nèi)藏庫絹三十萬,下并州市糴軍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三十八:“江淮等發(fā)運司……外支銀一十萬兩、絹一十五萬匹與陜西轉(zhuǎn)運司,計置鎮(zhèn)洮、通遠軍糧草。”這兩例說明,絹可以用來購買軍需品和糧草。清代秦祖永《畫學(xué)心印卷六·甌香館畫跋》有言,“吾(指蘇軾好友、北宋畫家王詵——引者注)日夕購子(指蘇軾,下同——引者注)書不厭,近又以三縑博兩紙。子有近書,當(dāng)稍以遺我,毋多費我絹也”。此書講述的是王詵用細絹購得蘇軾兩卷書,希望今后蘇軾將書贈給他,以便他不再用絹購買。
史學(xué)研究表明,絹的確曾經(jīng)發(fā)揮了貨幣職能。蘇金花《唐、五代敦煌地區(qū)的商品貨幣形態(tài)》(《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指出:“晚唐五代,實物貨幣為敦煌主要貨幣形態(tài);吐蕃時,以糧食和布匹為主要貨幣形式;歸義軍政權(quán)也實行實物貨幣,絹、帛充當(dāng)商貿(mào)活動中的主要貨幣形式。”汪圣鐸、馬元元《論中國古代的“以絹計贓”現(xiàn)象》(《蘭州學(xué)刊》2016年第6期)也指出:“三國以后,絹的貨幣功能加強……以絹代錢支出以及大量賞賜絹、帛也就勢所必然”,“北宋時期,國家的兩稅收入中包括大量絹、帛……絹、帛也成為國庫財賦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一個整體的“錢絹”
由于絹具有一般等價物和錢幣的功能,因此中古漢語中出現(xiàn)了用“錢”為語素,修飾說明“絹”的復(fù)合詞——“錢絹”。
北朝東魏人楊衒之所撰《洛陽伽藍記卷四·城西·法云寺·王子坊》用“繡纈綢綾絲彩越葛錢絹等不可數(shù)計”描寫元琛的富有程度。對于這句話如何斷句,嚴(yán)修曾在《釋“阿縞之衣”和“越葛錢絹”》(《學(xué)術(shù)月刊》1984年第10期)中提出,“錢絹”是一個偏正結(jié)構(gòu)的復(fù)合詞。周祖謨、范祥雍等將句子的后半段標(biāo)點為“越葛、錢絹等,不可數(shù)計”。從語言運用角度分析,嚴(yán)修、周祖謨、范祥雍等學(xué)者的觀點是有道理的。
首先,從語言表達的結(jié)構(gòu)與習(xí)慣看,此句中的“絹”與前后羅列的物品均是織品名稱,而“錢”卻不屬于此類。“錢”字在古籍中常見的意思,一是田器,二是貨幣,三是重量單位。只有將其視為修飾說明“絹”的成分,即將“錢絹”作為一個整體,視為一個意義表達單位,才能合理解釋這個單位與其他詞同類并列的事實。
其次,從《洛陽伽藍記卷四·城西·法云寺·王子坊》全文看,后文有“于時國家殷富,庫藏盈溢,錢絹露積于廊者,不可較數(shù)”的表述,“錢絹”連用。又有“及太后賜百官負絹,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稱力而去……侍中崔光止取兩匹”的表述,句中“負絹”(背負錢絹)為動賓式短語。這些句子連起來,大意是說,因為“錢絹”太多,“露積于廊”,所以太后拿來賞賜百官,百官大都用盡全力“負絹”,只有崔光拿了兩匹。前文使用“錢絹”,后文使用“絹”,且“絹”的單位是“匹”。可見,“錢絹”是中古漢語的一個單詞。
最后,在中古及后代漢語中,也多見“錢絹”一詞。例如,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卷八:“嘗有夜盜(釋智)順者,凈人追而擒之。順留盜宿于房內(nèi)。明旦,遺以錢絹,喻而遣之”,意指釋智順拿錢絹贈送盜賊,并給他講做人的道理,然后才把他送走。顯然,這里的“錢絹”是一個整體,作介詞“以”的賓語,此介賓短語充當(dāng)動詞“遺”的補語。又如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九·陳紀(jì)三》:“永安之時,圣朝草創(chuàng),白銀難得,黃札易營,權(quán)以官階,代于錢絹,致令員外、常侍,路上比肩,咨議、參軍,市中無數(shù)。”這幾句的意思是,朝廷建立不久,國庫空虛,沒有銀兩作為俸祿,暫且按照官階高低,分發(fā)錢絹代替。此處的“錢絹”作介詞“于”的賓語,“于”相當(dāng)于“以”,此介賓短語充當(dāng)動詞“代”的補語。還如清代﹝道光﹞《休寧縣志卷五·前代賦稅》:“(宋)初,夏稅之賦,其目有十一:一曰稅綢,二曰稅絹,……六曰錢綢,七曰錢絹,八曰錢綿,九曰錢麥。”此例是說,宋代夏季賦稅共計十一種,其中第七種就是錢絹。這里“錢絹”與“錢綢”“錢綿”“錢麥”等冠以“錢”的語言形式并列,各為一詞。
迄今為止,《漢語大詞典》《辭源》《辭?!芳捌湓鲅a本和《近代漢語詞典》均未收錄“錢絹”一詞,當(dāng)補。
作為“錢幣”的“錢絹”
錢絹等同于錢幣,可以作為賦稅收繳、貢納。北宋王溥《唐會要》卷五十九《延資庫使》:“今得戶部牒稱,所收管除陌錢,除錢絹外更有諸雜貨物。”其意是說,稅錢的內(nèi)容多種多樣,不僅有當(dāng)錢使用的絹,還有當(dāng)錢使用的其他各種貨物。其中的“除陌錢”是指按規(guī)定比例上繳的稅錢。賴瑞和在《唐代除陌法和除陌錢新解》(《唐史論叢》第23輯)中提出,“除陌錢”是從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二年(546年)開始實行并于隋、唐、宋代沿用的一種稅法。
錢絹可作為錢幣,用以饋贈與賞賜。例如,南朝梁人釋慧皎《高僧傳》卷四:“至哀帝時,(僧人于法開)累被詔征,乃出京,講《放光經(jīng)》……帝戀德殷勤,錢絹及步輿,并冬夏之服。”此例是說,漢哀帝見于法開講經(jīng)真誠熱心,便賞賜錢絹、代步工具及服飾。又如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四十七:“訪聞湖南(監(jiān)司)初以錢絹購斬蠻賊首級,軍人利于厚賞,道上逢人即以為賊而殺之。”意思是,監(jiān)察官以重賞錢絹的方式征求賊人首級,結(jié)果軍人逐利,逢人便殺。
錢絹可作為錢幣,既可用以計贓,也可用以贖罪。例如,清代徐松《宋會要輯稿·刑法三》:“國朝之制,凡犯贓者,據(jù)犯處當(dāng)時物,準(zhǔn)上估絹平贓……贓錢絹匹入按估時,皆長吏、通判、本判官面勒行人估定實價。”意思是說,估定犯贓罪者所得贓物價值,按市場中上等絹的價格折算匹數(shù),以此作為定罪依據(jù)。徐松所注的《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九》:“官吏違滯者,坐以罪,仍許錢絹從便送納。”大意是,官吏獲罪,準(zhǔn)許其以錢絹贖罪。
錢絹可作為錢幣,用以充抵商品之值,還可以購買他物。例如,隋代侯白《啟顏錄·昏忘·驢鞍橋》:“鄠縣有人將錢絹向市,市人覺其精神愚鈍,又見頦頤稍長,乃語云:‘何因偷我驢鞍橋去,將作下頷?’欲送官府,此人乃悉以錢絹求充驢鞍橋之直,空手還家,其妻問之,具以此報。妻語云:‘何物鞍橋,堪作下頷?縱送官府,分疏自應(yīng)得脫,何須浪與他錢絹?’乃報其妻云:‘癡物,儻逢不解事官府,遣拆下頷檢看,我一個下頷,豈只直若許錢絹?’”這是說,愚人帶著錢絹打算購物,但路上聽人說他的下巴頦是偷來的驢鞍橋做成。他擔(dān)心別人拆卸其頦,就拿錢絹充抵鞍橋。又《蘇軾文集卷三十四·奏議·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yīng)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臣今看詳,內(nèi)蠶、鹽、錢絹一事,鹽本至輕,所折錢絹至重。只如江都縣每支鹽六兩,折絹一尺。鹽六兩,元價錢一十文五分足;絹一尺,價錢二十八文一分足。”意思是說,一尺錢絹折合二十八文一分錢。
語言是歷史的鏡像。從以上的文獻梳理來看,絹在中古各歷史時期曾經(jīng)發(fā)揮了一般等價物的作用,進而在漢語中衍生出了“錢絹”一詞。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