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從此雷鋒的名字被鐫刻在春天里,雷鋒精神在祖國大地上傳頌,歷久彌新。60年前,著名詩人賀敬之創(chuàng)作了抒情長詩《雷鋒之歌》,相伴我們走過了一個甲子的歷程,影響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著名作家賈漫在《詩人賀敬之》中說:“如果說艾青為民主革命中成千上萬的青年點燃了‘火把’,《雷鋒之歌》則在中國社會主義的困難年月,點燃了熊熊火炬!”
1963年郭小川(后)與賀敬之(前左)、柯巖在西湖
王震:“詩,一定要寫好雷鋒精神!”
王震看著看著,再也坐不住了,他要為宣傳雷鋒精神做點什么。
1963年的早春,乍暖還寒,北京醫(yī)院病房內,開國上將、時任國家農墾部部長的王震剛剛動完一次手術,躺在病床上看報紙。王震看的是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長篇通訊《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雷鋒》,他為雷鋒的苦難童年而悲憤不已,當他讀到身為農民自衛(wèi)隊隊長的雷鋒的父親被地主反動武裝害死、其母親受到地主侮辱后懸梁自盡、哥哥給地主扛活累死、弟弟又被活活餓死、年僅7歲的雷鋒淪為孤兒的悲慘經歷時,這位出生入死、身經百戰(zhàn)的將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熱淚奪眶而出。當他看到雷鋒這位共產主義戰(zhàn)士愛憎分明、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先進事跡后,這位戎馬一生、馳騁疆場的將軍又被雷鋒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感動,他為人民軍隊出了這么一位好戰(zhàn)士而高興,為自己有這么一位小老鄉(xiāng)而自豪。王震看著看著,再也坐不住了,他要為宣傳雷鋒精神做點什么。于是,他大聲地吩咐秘書:“立即讓郭小川和賀敬之、柯巖夫婦到我這里來!”
曾任王震秘書的郭小川聞聽老首長有令,立即叫上賀敬之、柯巖往醫(yī)院趕。三人急急忙忙來到王震的病房,王震招呼他們在病床前坐下,一邊念著手中的報紙,一邊熱淚盈眶地向他們講述雷鋒的感人事跡、重大意義和自己的感受,之后,非常動情地說:“你們這些詩人都看了沒有,應該寫寫這個雷鋒·擔當起學雷鋒、寫雷鋒的時代重任,我們這些老頭子都要向他學習呢!”三人聽了王震的一番話,深受感動??吹酵跽鹩H自調兵遣將,布置任務,作為喝過延河水、吃過陜北小米的老兵,郭小川、賀敬之自然掂出了其中的分量,感覺到肩上沉甸甸的。他們就像出征前向首長表決心的那樣說:“我們三個人一起去撫順,深入連隊采訪,一邊體驗生活,一邊學習雷鋒。保證完成好首長交給的這項任務。”
在與三人道別時,王震特別叮囑:“詩,一定要寫好雷鋒精神!”
賀敬之與王震相識相知
據賀敬之回憶:“他(王震)穿了一條馬褲,見面就問:‘噢,你就是賀敬之?。?rsquo;
賀敬之于1924年11月5日出生于山東省嶧縣賀窯村(現棗莊市臺兒莊區(qū)賀窯村)。賀敬之自幼聰明好學,雖家境貧寒,但在親友的幫助下,先入天主教堂辦的小學,后轉到北洛村私立小學。品學兼優(yōu),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和稱贊。在這里,他接觸到魯迅、蔣光慈等人的作品,引起了他對文藝的極大興趣。
1937年,13歲的賀敬之考入山東滋陽(現兗州市)鄉(xiāng)村師范學校。1938年春天,臺兒莊戰(zhàn)役爆發(fā)后,他輾轉湖北、四川,在國立第六中學梓潼分校學習,各科成績常居班上第一。其間,他結識了一些進步同學,閱讀了大量進步的、革命的文藝作品,特別是他饒有興趣地閱讀了許多宣傳共產主義、宣傳革命的啟蒙書刊,并開始習作詩歌、散文。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參加“挺進讀書會”,與同學辦《五丁》壁報。他迷上了艾青、田間的詩,聽到了大詩人臧克家來校作的演講,語文教師又是作家李廣田。他立志成為詩人、作家,發(fā)奮讀書、寫詩、投稿。1939年,15歲的賀敬之以筆名“艾漠”在《朔風》雜志首次發(fā)表了詩作《北方的子孫》,隨后又以賀進、荊直等筆名,在《大公報》《新民晚報》等報刊上發(fā)表詩作。
1940年春,賀敬之懷著對革命的追求,與另外3位同學毅然離開梓潼學校,奔赴延安。他們克服艱難險阻,歷時40余天,徒步數千里,到達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他先入徐特立領導的自然科學院中學部讀高中,后又經何其芳親自面試考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賀敬之當時只有16歲,是該系第三期學生中最小的一個,所以被何其芳稱為“一個小同學”。1941年6月23日,賀敬之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3年春節(jié),賀敬之跟隨艾青帶領的延安魯藝秧歌隊到南泥灣慰問三五九旅,在慰問演出中,演員演唱了由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的《南泥灣》這首歌。賀敬之當時是一個普通的文工團員,和秧歌隊員們一起坐在地上,仰望主席臺上王震講話的風姿,第一次見到這位叱咤風云、大名鼎鼎的將軍,但是卻沒有機會與他直接交談。
1944年,賀敬之創(chuàng)作出在我國歌劇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白毛女》,1951年獲得斯大林文學獎,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賀敬之在中國詩壇上筆耕不輟,成為當代著名詩人。他的詩立意高遠,構思新奇,吟于人民,走筆時代,反映出時代的重大主題,以其杰出的詩歌成就,立下了中國詩歌時代的又一個高峰,被譽為“時代的歌手、人民的詩人”。
1962年,王震到北戴河參加中央會議,由郭小川引薦,賀敬之和夫人柯巖與久仰的王震將軍在這個海濱城市得以面談。雖然王震尚不認識賀敬之夫妻,但是他在延安時就對《南泥灣》和《白毛女》非常喜歡,所以他見了賀敬之后也是一見如故。據賀敬之回憶:“他(王震)穿了一條馬褲,見面就問:‘噢,你就是賀敬之?。?rsquo;雖說是第一次面對面與王震交談,雙方的談興都很高。”之后雖然直接接觸的時間不多,但卻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聨r:“雷鋒在撫順,也是萬人空巷去送他。”
當時撫順市僅有70萬人口,竟有10多萬人為他的靈車送行。
郭小川和賀敬之、柯巖接受任務后,商定三人一起赴撫順采訪,可是,由于賀敬之、郭小川回到單位后,事務纏身,不能立即成行。為了不耽誤時間,決定由柯巖一人先行。柯巖自稱“山東媳婦”,有“俠女”之稱,于是,她只身“闖關東”。在1963年的2月初來到了撫順,此時的東北大地銀裝素裹、冰天雪地,柯巖作為第一批深入連隊采訪的文藝工作者,冒著風雪嚴寒,馬不停蹄地在雷鋒生前的部隊開展采訪活動。她下連隊、入軍營、進宿舍、到伙房,采訪雷鋒的戰(zhàn)友和領導,走訪駐地群眾。她跑遍了雷鋒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含著淚聆聽指導員和戰(zhàn)友們講述雷鋒的感人事跡,聆聽群眾講述雷鋒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故事,流著淚閱讀雷鋒寫的20多本日記,她接觸的都是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全面了解了雷鋒短暫而偉大的一生。
雷鋒淪為孤兒后,在六叔和奶奶的拉扯下長大,小學畢業(yè)后參加集體工作,年年被評為先進模范。1960年入伍后被分配到運輸連當駕駛員。他干一行愛一行,永遠甘當革命的螺絲釘,年年是先進,歲歲是模范,他撰寫的學習體會文章時常發(fā)表在沈陽軍區(qū)的《前進報》上,他的先進事跡也經常在報紙上報道,在生前已經是軍區(qū)里的典型。
1962年8月15日上午8時,雷鋒與戰(zhàn)友喬安山在準備前去洗車時,雷鋒下車指揮倒車,車輪打滑,碰倒了一根電線桿,這根電線桿打到了雷鋒左太陽穴上,雷鋒當即昏死過去,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2醫(yī)院搶救無效,于當日12時5分不幸犧牲,年僅22歲。
8月18日,雷鋒的追悼會在望花區(qū)一個禮堂里舉行,自發(fā)前來參加追悼會的人們絡繹不絕,禮堂里面裝不下,外面人山人海,送葬路上擠滿了人。當時撫順市僅有70萬人口,竟有10多萬人為他的靈車送行,從市區(qū)到烈士陵園10多公里的大道上,人流如潮,不少人自發(fā)戴上白花或黑紗,默默地跟隨靈車行進,情景極為感人。
在1962年春節(jié)前夕,《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記者突擊采寫了《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雷鋒》的專稿,并配以“遼寧廣大青年熱烈學習雷鋒事跡受到深刻教育”的綜合報道,在1963年2月7日的《人民日報》第二版以通欄標題近整版篇幅和一版要聞發(fā)表,并加了編者按,還配發(fā)了評論員文章《偉大的普通一兵》,在第五版一個整版發(fā)表了《雷鋒日記摘抄》,以及羅瑞卿總參謀長的題詞手跡等。中共中央機關報打破常規(guī)地以空前的規(guī)模、多形式的報道,首次向全國億萬人民全面介紹了雷鋒的感人事跡。各大報刊紛紛轉載。
柯巖在撫順采訪深入生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心靈受到了震撼和洗禮。后來,柯巖回憶說:“我一輩子看過兩次萬民悲痛、萬人空巷去送喪的……一次就是送雷鋒。雷鋒在撫順,也是萬人空巷去送他,一邊送一邊哭——確實教你覺得偉大是出于平凡之中的。”
柯巖從撫順回到北京,已經是3月初。3月5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全國各大報刊,報道了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包括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常務委員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鄧小平等的題詞,其中包括毛澤東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于是在全國掀起了學雷鋒的熱潮。
為了迎接妻子歸來,賀敬之為柯巖準備了山東老家的煎餅大蔥??聨r來不及品嘗這地方美味,迫不及待地向賀敬之講述雷鋒的事跡、故事,柯巖講著講著,淚水奔涌而出,她一邊流淚一邊講。賀敬之聽著聽著也是熱淚盈眶,一邊流淚一邊聽。賀敬之的母親在一旁沉不住氣了,尋思著這兩口子干嘛呢?也不吃飯。便走過來看看,一看兩人又哭又說,以為兩人吵架了呢。這時,柯巖又把“雷鋒出門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感人事跡向老人講了一遍。如雷鋒用自己的津貼為丟了車票和錢的大嫂買票;陪著陌生的老大娘走了數十里尋親;逢年過節(jié)義務幫助附近的火車站打掃衛(wèi)生,為旅客倒水;把積攢下來的200元錢捐出來支援農村建設和災區(qū)人民……這位來自山東農村、樸素善良的老太太也不由地大哭起來,邊哭邊說:“這么好的人怎么能死呢?他應該活著,讓我這個老太婆去替他死吧。”
親身感受到雷鋒英勇事跡和被雷鋒精神感染的柯巖再也坐不住了,一氣呵成,寫下了長詩《雷鋒》,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上。之后,又寫了《我對雷鋒叔叔說》《向雷鋒叔叔致敬》等兒童詩。
賀敬之:“要寫,就要寫出新意來。”
王震聽后,興高采烈地說:“好啊,真好!寫得很有力量!你是怎么寫出來的?。?rdquo;
聽完柯巖講的雷鋒故事,看了雷鋒先進事跡材料,賀敬之陷入了沉思,遲遲沒有動筆??聨r沉不住氣了,她對賀敬之說:“雷鋒的事跡你也聽了,也感動流淚了,趕快寫吧。”
賀敬之說:“要寫,就要寫出新意來,這很難,不知有沒有把握?”“你這個人,要有信心嘛!我看你肯定能寫好,你就寫嘛!”柯巖一邊鼓勵他,一邊把所有的材料放在賀敬之的桌子上。
賀敬之得到了柯巖的鼓勵后,伏案而寫,寫了幾段后,感覺沒有把握,就念給柯巖聽??聨r聽了以后說:“太好了,比我寫的那幾首都好,而且不是好一點半點,是好很多!”柯巖的話,使賀敬之受到極大的鼓舞。賀敬之被雷鋒的事跡所感染,文思泉涌,他夜不能寐,一鼓作氣寫下去:
假如現在呵,
我還不曾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讓我呵,
再一次開始
開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這廣大的世界上呵,
哪里是我
最迷戀的地方?
哪條道路呵
能引我走上
最壯麗的人生?
……
1963年3月上旬,賀敬之完成了《雷鋒之歌》的前四節(jié)。每當賀敬之寫出幾段后,都要念給柯巖聽,柯巖成了他的第一位讀者??聨r聽完后,馬上會鼓勵他:“好,就這樣寫下去。”
3月中旬,王震出院了,他要去上海組織青年到新疆去支邊,參加生產建設兵團,約郭、賀、柯三位詩人一起去上海參加動員。因柯巖要在北京一些單位做雷鋒事跡報告會,郭小川、賀敬之就跟著王震先到了上海,住在錦江飯店,在那里賀敬之寫完了《雷鋒之歌》的最后兩節(jié)。
王震聽說賀敬之的大作完成了,連忙說:“快,把全詩念給我聽一聽。”說完后,把房門一關,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沙發(fā)上,全神貫注地看著賀敬之。賀敬之心情也很激動,操著帶有家鄉(xiāng)口音的普通話一字一句、鏗鏘有力地朗誦起來,當他讀到“快擺開你們新的雁陣呵,把這大寫的‘人’字——寫向那萬里長空”時,王震不由自主地一下子從沙發(fā)里蹦了起來,大聲叫道“好!好!”全詩朗誦完,王震意猶未盡,把詩稿要過去,點出他最喜歡的幾段,還讓賀敬之又朗誦了一遍。王震聽后,興高采烈地說:“好啊,真好!寫得很有力量!你是怎么寫出來的???”賀敬之說:“就是鬧情緒,發(fā)牢騷唄!”見王震一愣,賀敬之趕緊解釋:“是鬧的革命情緒,發(fā)帝修反的牢騷嘛。”王震大笑起來,連聲說:“好,好!不過還要加上兩句:扛紅旗,立標桿!”
賀敬之在《雷鋒之歌》第一節(jié)里寫到的:“那紅領巾的春苗啊,面對你,頓時長高;那白發(fā)的積雪啊,在默想中,頃刻消融……”后一句藝術形象就來自王震,說明全國人民從少年到老年,都從雷鋒身上受到教育和感動。
此后,王震在上海給青年們作了熱情洋溢的報告,在報告中,他介紹了新疆旖旎的風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建設兵團的工作情況,回答了青年們的提問,還提到了有3位詩人作家要和大家一起到新疆建設兵團去工作生活。
郭小川和賀敬之被復旦大學請去給師生們作報告,賀敬之則激情澎湃地朗誦了他的新作《雷鋒之歌》。賀敬之的朗誦一次又一次地被師生們的熱烈掌聲所打斷,這首詩也一下子就被傳開了。當時,復旦大學掀起了《雷鋒之歌》熱潮,校園的廣播里天天播放詩朗誦《雷鋒之歌》,師生們也是爭相閱讀《雷鋒之歌》。很快,這股熱潮便傳遍全國。
《雷鋒之歌》至今讀來仍心潮澎湃
《雷鋒之歌》發(fā)表在1963年4月11日的《中國青年報》上。5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就出版了單行本。
賀敬之的《雷鋒之歌》長達1200多行,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抒寫生長在中國的驕傲、幸福、光榮的感情;第二部分,描寫雷鋒出現之后產生的影響;第三部分,謳歌雷鋒的同時,提出人應該怎樣生活,路應該如何走;第四、五部分,主要描寫雷鋒光輝偉大的思想、精神、風格、人品,回答了第三部分所提的問題;第六部分,抒寫雷鋒精神的影響。詩人在縱情謳歌雷鋒精神的同時,把中國悲壯的歷史、社會的現實和光輝的未來聯系起來,描繪出一幅生動感人的藝術畫卷,開拓出寥廓的意境,表現出一個莊嚴的主題。
《雷鋒之歌》發(fā)表在1963年4月11日的《中國青年報》上。5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就出版了單行本。在那個學習英雄、歌唱英雄的時代,青年人滿腔熱血、充滿激情。“呵!我們!看五千年的白發(fā),幾萬里的皺紋,一夜東風全吹盡!”“小雷呵——你只有一百五十四厘米身高,二十二歲的年齡……但是,在你軍衣的五個紐扣后面卻有:七大洲的風雨、億萬人的斗爭在胸中包容!”這些詩句迅速在神州大地流傳開來,風靡全國。
《雷鋒之歌》歌頌了雷鋒短暫而又偉大的一生,把雷鋒置于廣闊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生活之間,揭示出學習雷鋒的重大意義。詩歌氣勢磅礴,融議論與抒情于一爐,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新時代呼喚雷鋒精神,《雷鋒之歌》詮釋了雷鋒精神,至今讀起來,仍然令人蕩氣回腸、心潮澎湃,成為億萬人行動的標桿。正像詩中所說:“你一座高峰,我們跟上去:十座高峰,百座高峰——千條山脈啊,萬道長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