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15日,年僅22歲的雷鋒不幸因公殉職。這個臉上始終掛著燦爛笑容的青年,把服務人民、助人為樂作為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這種享受做好事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源自他內(nèi)心深處的自覺追求。
習主席指出,要學習雷鋒同志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之上,是一種屬于奉獻者的幸福、奮斗者的幸福、樂于助人者的幸福、許黨報國者的幸福。“我是人民的勤務員,自己辛苦點,多幫人民做點好事,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為黨的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的”……雷鋒在服務人民中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擁有了幸福的體驗;在無私奉獻中實現(xiàn)了人生的價值,找到了幸福的源泉;在奮斗奮進中貢獻了青春的力量,感悟到幸福的真諦。
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追求。然而,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幸福的認識和理解各不相同。有人把幫助他人、奉獻社會視為幸福,有人則把錦衣玉食、醉生夢死視為幸福;有人把奮斗和創(chuàng)造當作幸福,有人則把高官厚祿、榮華富貴當作幸福;有人在踏實肯干、愛崗敬業(yè)中收獲幸福,有人則靠貪污盜竊、巧取豪奪獲取所謂的“幸福”……對幸福的不同理解,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
馬克思曾說,“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jīng)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shù)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奮斗是艱辛的,但沒有艱辛就難言真正的奮斗,也無法收獲真正的幸福。“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是革命先輩追求的幸福;“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是“鐵人”王進喜追求的幸福;“苦戰(zhàn)三五年,改變蘭考面貌”,這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追求的幸福;“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這是老英雄張富清追求的幸福;“寧灑熱血,不失寸土”,這是新時代衛(wèi)國戍邊英雄官兵追求的幸福……這樣的幸福感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物質(zhì)幸福和精神幸福、當前幸福和長遠幸福的有機統(tǒng)一。
革命軍人自有革命軍人的追求,革命軍人自有革命軍人的幸福。革命軍人應該追求什么樣的幸福?就是爭做雷鋒式的“一滴水”“一線陽光”“一顆糧食”“一顆螺絲釘”,竭盡所能地為黨分憂、為國盡忠、為民造福。像雷鋒那樣,把幸福感體現(xiàn)在對黨忠誠、聽黨指揮的如磐信念上,體現(xiàn)在熱愛人民、服務人民的宗旨本色上,體現(xiàn)在愛崗敬業(yè)、恪盡職守的責任擔當上,體現(xiàn)在奮發(fā)圖強、爭創(chuàng)一流的進取精神上,體現(xiàn)在嚴于律己、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上,錨定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