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活頁 2023年第1期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首頁> 初心講堂> 正文

學習活頁 2023年第1期

假出天際的謠言怎么還有人信?

而且想辟謠怎么這么難?

何雨濛

最近有個傳播范圍特別廣的流言,說新冠新毒株即將入境,主攻心腦血管和消化系統(tǒng),很容易讓人拉肚子,要備好相關(guān)物資:

圖片7

這個消息在各個群里來回傳遍了……

事實是,目前還沒有XBB 1.5會比其他奧密克戎毒株導致更多癥狀的證據(jù),它主攻心血管和消化系統(tǒng)這個論斷也就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腹瀉也是新冠感染后的常見癥狀,所以準備補液鹽是很好的措施,蒙脫石散、諾氟沙星不建議不遵醫(yī)囑隨意使用,電解質(zhì)飲料和益生菌則很難有效用于腹瀉治療。

即使這段話充滿了事實錯誤,也不妨礙它的廣泛傳播,部分地區(qū)的運動飲料一度脫銷,甚至帶動了相關(guān)藥企的股票漲停。

這只是近期影響最廣泛的流言,在疫情防控政策調(diào)整后,與它類似的流言可以說天天都有,讓人防不勝防。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信謠言?以及,想給身邊人辟謠,真的沒法子了嗎?

這謠言假出天際,怎么還有人信?

他們不知道這是謠言啊。

人們輕信謠言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是謠言,看到一條新聞,讀了,獲得了新信息,記住了。錯誤的信息就這樣被輕而易舉地存入了大腦。而且,越是對于不熟悉的東西,就越可能記住錯誤信息。

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人不了解澳大利亞,此時有人跟他說“我朋友住在悉尼,澳大利亞首都”,當有人再問他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時,比如“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哪里?”,他就更容易回答“是悉尼”;但如果一開始聽到的是“我朋友住在堪培拉,澳大利亞首都”或“我朋友住在澳大利亞”,就不會答錯。

另外,日常對話有個默認的傾向,就是把聽到的信息當作是真的。對話中傳遞的信息帶有“相關(guān)性保證”,聽眾會假設(shè)說話的人會努力做到真實、切題、清晰,除非已經(jīng)有明顯的證據(jù)表明他說的是錯的。還有研究認為,要理解一句話,至少必須暫時接受它是真實的。

圖片2

比如這種消息,在無法判斷真?zhèn)蔚那闆r下,為了規(guī)避風險,人們會“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果殼同事

在這個網(wǎng)絡(luò)發(fā)達的時代,還出現(xiàn)了大批自封“專家”的人。一般來說,對某個主題越是了解,就越有可能聲稱自己聽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專業(yè)詞匯”,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過度宣稱”。在生物、文學、哲學、地理和金融等領(lǐng)域都發(fā)現(xiàn)了這一現(xiàn)象。就拿生物來說,人是怎樣評估自己對某個特定生物學術(shù)語的了解程度的呢?這部分取決于對生物學整體的了解程度。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49名參與者看一份生物學術(shù)語清單,并已經(jīng)事先提醒他們其中有一些詞是瞎編的。但即便如此,那些自認為是“專家”的人仍更自信地稱自己熟悉這些術(shù)語,比如“元-毒素”或“生物-性”。

最怕的就是,這樣的自封“專家”,其實自己根本是一知半解,輕易聽信了一些不靠譜的研究后,就以為自己特別懂了,開始給別人瞎“科普”;而聽的人還真以為他是專家,信了他的邪。

剛辟的謠,怎么這么快就卷土重來了?

這不是你的錯覺。費盡心力苦口婆心辟的謠,只需一周就會變回去了。

杜克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安德魯·巴特勒(Andrew Butler)和同事發(fā)現(xiàn),糾正錯誤信息并非不可能,但效果可能只能持續(xù)不到一周。

50名學生參與了巴特勒的研究,他們被問了120個基礎(chǔ)科學問題,比如“駱駝駝峰中存儲了什么?”“人體中哪個器官清潔血液并產(chǎn)生尿液?”“哪類動物是恐龍的近親?”等。一半的參與者在知道正確答案后立即再次做了相同的測試,結(jié)果86%的錯誤得到了改正;另一半?yún)⑴c者在知道正確答案一個星期后進行了第二次考試,但這回只有56%的錯誤被訂正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相信謠言的人又將信回謠言。

這是為什么呢?

有關(guān)社會判斷和社會說服的大量研究表明,當某一信息與人們認為真實的其他事物一致時,就更容易被接受。人們會評估它與其他事實和看法的邏輯兼容性。一條包含知識的信息一旦被接受,就擁有了高度的抗變化性;越是難以變化,這個兼容知識庫就越大。也就是說,與其他知識的兼容性增加了誤導性信息被接受的可能,同時降低了將其成功糾正的可能。

圖片3

比如說大蒜能消炎殺菌符合人們一貫的認知,所以大蒜泡水抗新冠之類的流言就有了市場|上海辟謠平臺

有的謠言還特會講故事。

某個信息是否會被接受為真,還取決于它是否適合用于各種故事,是否能讓故事具有連貫性。故事若想稱之為故事,必須沒有內(nèi)在的自相矛盾,要用與人類動機和行為的常見假設(shè)相一致的方式來組織。好故事容易被記住,哪怕有什么沒提到的細節(jié),故事的一致性也填補了空白。形成連貫的故事后,它就很難再被改變:在故事中,每個元素互相佐證,任何元素的更改都可能讓這個故事聽起來有點怪。

圖片4

再看看這段話,有前情提要,又與這波疫情中很多人腹瀉的事實呼應(yīng),最后更進一步渲染了新毒株很厲害的情緒氛圍,真的特連貫

還有些謠言總是反反復復出現(xiàn),一天能出現(xiàn)好幾遍。

而人們越是反復看見謠言,就越可能覺得它是真的。早在1945年,經(jīng)典的謠言傳播研究就已經(jīng)指出,戰(zhàn)時謠言的最強預測因子是簡單重復。即使沒有共識,重復效應(yīng)也可能會產(chǎn)生一種可感知的社會共識。在2007年的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多次重復暴露于同一說話人說的同一句話中,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讀到這句(相同、單一來源的)內(nèi)容次數(shù)越多,越會認為這句話是被廣泛傳播的。

但其實它只是被同一個人重復說了好幾次而已,并沒有什么廣泛傳播。

謠言如此頑固,想辟謠可怎么辦?

首先,要避免自己中招。

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拉普(David Rapp)提供了三個避免落入謠言陷阱的方法:

① 立即對信息進行評估,防止大腦存儲錯誤信息。

② 想想來源。反直覺的是,拉普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使用來自可靠來源的不準確信息的可能性要大于來自不可靠來源的信息。

③ 當心真實的謊言。都說最成功的謊話是十句真一句假。當事實與謠言混雜在一起時,人更容易被說服和欺騙。”

圖片5

信源核查很重要!|果殼同事

接下來就是四個可以提高辟謠成功率的方法,如果身邊的人總不聽勸,或許可以嘗試一下:

反復辟謠

2011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錯誤信息被大腦編碼,反復辟謠有助于減輕(但不能消除)錯誤信息的影響。但要注意的是,不管辟謠一次還是三次,不管謠言被編碼時多弱,已經(jīng)造成的影響都很難消除。

講個好故事

內(nèi)部一致性在評估真相中起著關(guān)鍵作用,辟謠之后產(chǎn)生的空白可能反而會促使人們依賴錯誤信息。辟謠時講清因果關(guān)系可以填補這個空白。

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的社會行動實驗室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嫩伯格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檢查了8個研究報告中的20個實驗(涉及6,878名參與者和52個獨立樣本),對不同研究中的實驗結(jié)果編碼和分析,并測量了呈現(xiàn)錯誤信息的效果、揭穿錯誤信息的效果以及錯誤信息的持續(xù)性。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簡單地指出錯誤或只是簡短地解釋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效的。辟謠時說得越詳細,揭穿謠言的效果越好。

還有研究表明,若想降低錯誤信息的持續(xù)影響,可以提供一個替代的說法,而且這個說法應(yīng)該解釋清楚原來的信息為什么不正確。如果還能揪出謠言背后的動機,效果就更好了。

圖片6

比如針對先前提到的“新冠不能吃布洛芬”的流言,就可以解釋清楚為何不正確+更新新知識|果殼同事

讓他思考

要注意的是,雖然辟謠時說得越詳細,揭穿謠言的效果越好,但辟謠的詳細程度與謠言的持久度卻呈正相關(guān)。不過分析同時表明,如果聽眾自發(fā)地給辟謠找了個解釋,謠言的持久度便會降低。因此,可取的做法是鼓勵聽眾去思考和反駁一開始聽到的謠言。

用他的世界觀說話

很多人表示給家里的老人辟謠最難,世界觀的沖突可能是背后的原因之一。辟謠時最好使用與聽眾的世界觀相吻合的方式,即便是辟同一個謠,針對不同的人也有不同對策。2010年的一項關(guān)于“文化認知”的研究表明,以與世界觀相輔相成的框架來解決問題可以增強人們對信息的接受度,而如果信息的框架不同,這些信息則會被拒絕。

哪怕只是簡單地修改措辭,也可以讓人感覺世界觀沒有受到那么大的威脅,從而更容易被接受。

現(xiàn)如今,網(wǎng)絡(luò)、社交媒體、電視等各種技術(shù)將我們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每天收到的信息鋪天蓋地,真假摻雜,泥沙俱下,想逃都難以逃脫。不看頭條了還有微博,卸載了微博還有朋友圈在,關(guān)閉了朋友圈還會從群里收到各種信息……說實話,想要逐條鑒別真假可太難了。

但我們還是可以努力做得更好一點,對聽到的信息不盲從,確定有靠譜的辟謠后,講故事舉例子,掰開揉碎講給身邊人,都能幫自己和他人從洪水般的信息中保持一些理性。(來源:“學習強國”)

參考文獻

[1]Rapp, D. N. (2016). The Consequences of Reading Inaccurate Informa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4), 281-285. doi:10.1177/0963721416649347

[2] Lewandowsky, S., Ecker, U. K. H., Seifert, C. M., Schwarz, N., & Cook, J. (2012). Misinformation and Its Correc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ic Interest, 13(3), 106—13 1. doi:1 0.1177/1529100612451018

[3]Chan, M. S., Jones, C. R., Hall Jamieson, K., & Albarracin, D. (2017). Debunking: A Meta-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Efficacy of Messages Countering Mis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11), 1531-1546. doi:10.1177/0956797617714579

[4]Atir, S., Rosenzweig, E., & Dunning, D. (2015). When Knowledge Knows No Bound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8), 1295-1303. doi:10.1177/0956797615588195

[5] Myth: Eyewitness Testimony is the Best Kind of Evidence, Stephen L. Chew, Samford University, 

[6. Why People Believe Misinformation, Even After It's Corrected, LEE DYE, 

責任編輯:葉其英校對:李賢博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lǐng)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