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歲到六歲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特點
孩子在三歲到六歲時,會產生戀母、戀父情結。這一時期,當孩子看見父母和諧、家庭美滿,內心會形成很多想法。性別認同在這一時期形成。比如,女孩會說,“我長大以后要做一個像媽媽這樣溫柔、漂亮的女人,嫁給像爸爸那樣的好男人”。如果這一時期父母離異,那么父母要告訴孩子,“雖然爸爸媽媽分開了,但我們都是愛你的”。父母離異以后,一方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詆毀另一方,要相互尊重、理解。
在孩子三歲到六歲的時期,男孩仿效父親,學習父親的特質,感覺自己也擁有像父親這樣的能力。這一時期,尤其要注意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長中父親介入的重要性。這個階段如果沒有父親的介入,孩子很可能會躲在母親背后,或者永遠在母親溫暖的懷抱中不愿獨立。心理學家特別強調,在母嬰關系很緊密的時候,父親的介入非常重要。有的媽媽在孩子出生六個月甚至一年期間,全身心照顧孩子,忽略了對家庭的關注,往往會引發(fā)一些家庭問題。在此期間,夫妻雙方要相互理解。
還要注意一點,如果在此期間孩子要與家長分離,那么家長一定要把之前給孩子買的玩具、娃娃等物品帶上,這叫“替代性客體”,它們帶著孩子對父母的記憶。比如,幼兒園里面經常能看見一些舊了的玩具、毛毯等,如果將它們換成新的,孩子就會不愿意,這就是“替代性客體”的作用,要尊重孩子的習慣。
三、五歲到九歲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特點
家長們也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在教育孩子時要傾聽孩子的聲音,理解孩子。
潛伏期(五歲到九歲)
孩子在五歲到九歲時會進入一段安靜的時期,此時孩子對父母、兄弟姐妹的興趣會減少,而對動物、玩具、體育運動、自然界的好奇心增加。在這一階段,爸爸媽媽的形象可能被米老鼠或孫悟空等形象所替代。同時,孩子和同齡人的交往和交流也非常重要,家長要放心地讓孩子們一起游戲。
在孩子五歲到九歲這一階段,家長要讓孩子快樂地成長,讓他們與同伴盡情地玩耍,而不是給他們報各種課外班。
四、九歲到二十歲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特點
孩子處于青春期時,如果沉迷網絡游戲,家長應該怎樣做呢?首先,不能強硬地阻止孩子;其次,要走進孩子的世界,學會理解孩子;最后,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舉個例子,有個教授的兒子在高三時沉迷網絡游戲,這個教授發(fā)現(xiàn)以后并沒有單純地阻止孩子玩游戲,而是自己也玩起了這款游戲,當孩子看見父親沉迷網絡游戲時,孩子反而不再玩游戲了。
如果孩子從出生到六歲的這段時間過得不好,那么他在青春期就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比如,憂郁、強迫的問題,網絡成癮的問題。如果孩子出現(xiàn)這些問題,家長一定要耐心地對待他們,傾聽他們的聲音。實際上,這時候孩子是需要被溫暖、被滋養(yǎng)、被關懷、被尊重、被理解的。
隨著個體生理成熟和認知功能的不斷發(fā)展,個體逐漸與家庭客體疏遠,開始確立個體角色,形成個性,并且開始對社會、文化價值產生認同,這一時期個體心理的發(fā)育也可能出現(xiàn)退行現(xiàn)象。什么是退行現(xiàn)象?如果孩子在六歲前過得不快樂,那么他在九歲到二十歲時會退回到六歲以前的狀態(tài),這就是退行現(xiàn)象。如果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退行現(xiàn)象,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孩子只是希望得到家長的呵護,此時若只是一味地講道理是行不通的。
青春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期,但同時也有重新解決各種沖突的機會,此時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此外,青春期也是孩子形成創(chuàng)造性、改革性能力的關鍵期。
五、客體關系理論對孩子的影響
客體關系心理學家與弗洛伊德的觀點有所不同,弗洛伊德在人格形成過程中,過多地看重先天生物學的因素,而客體關系心理學家更在乎關系對兒童人格的影響。
首先,我們講共生階段。共生狀態(tài)大約從出生后第二個月開始。共生階段的基本特征就是嬰兒與母親(客體)表象的幻想性熔合。在這個階段,嬰兒以為他與母親是一個完整的整體,這種在精神上、情感上對母親照顧的高度依賴以至于嬰兒都意識不到這種照顧的存在。如果母親在產后出現(xiàn)抑郁現(xiàn)象,表情比較凝重,那么孩子會感覺媽媽不喜歡他,或者變得自閉。因此,母親如果在產后出現(xiàn)焦慮情緒,在兩周以內無法自我調整,就要去看??漆t(yī)生了。在共生階段,嬰兒認為母親無所不能,因而也得到無所不能的自體印象。母親共情地去滿足孩子的需要,去接納和肯定他們帶有幻想的雄心,隨著與母親的互動,無所不能的自體印象將成為未來理想和雄心的基礎。
其次,我們講分離個體化階段。當嬰兒開始會爬、會走,就到了他們要與母親分離的階段了,足夠健康的共生期給了他們勇氣和力量去獨立探索外部世界,當然他們也還會時而回到母親身邊進行“營養(yǎng)補給”。尤其是當孩子三歲左右時,自我意識飛速發(fā)展,他們希望脫離父母的懷抱,獨立探索外部世界。當孩子像父母展現(xiàn)出“我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了”,家長要及時地給予肯定。
什么是“足夠好的媽媽”?“足夠好的媽媽”是在孩子需要時,能夠及時出現(xiàn)在孩子身邊;在孩子需要獨立探索外部世界時,能夠鼓勵孩子獨自探索。
一個研究錄像顯示:當媽媽聽見孩子哭聲以后,首先抱起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哄孩子,但是孩子依然哭,最后一個鏡頭是媽媽輕輕地但很堅決地將孩子放在了床上,不再哄他。這個錄像是研究母嬰關系的,通過錄像來準確記錄母嬰之間發(fā)生的事件,通過觀察從而推斷發(fā)生的事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二十多年后,錄像中的嬰兒長大了,卻因人格障礙需要看心理醫(yī)生。通過錄像得出的結論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和態(tài)度造就了孩子的人格。錄像中記錄了這位母親想了很多辦法讓孩子停止哭鬧,但都沒有成功,隨后母親開始變得焦躁起來。那么,此時這位母親的內心世界的活動是怎樣的?我們推測這位母親的心理大概是:自己想了這么多辦法孩子還是哭,這說明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內心對孩子有憤怒,但又不能將憤怒直接發(fā)泄到孩子身上。由此推測,這位母親很可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孩子高要求,這種轉化是連母親本人都意識不到的。
如何培養(yǎng)一個健康的孩子?首先,母乳喂養(yǎng)能夠增進孩子心理行為的發(fā)展,是建立孩子對自己、對他人和環(huán)境信任感的理想途徑。其次,當代依戀關系理論認為在孩子零到兩歲時,母親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在這個階段孩子不要和母親有太多分離。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發(fā)展中,與母親的關系幾乎決定著孩子內心是否具有足夠的安全感、親密感、快樂感和成長動力。而父親是孩子最初成長和自我認同中重要的伴侶和領路人。父親一定要和母親一起撫養(yǎng)好孩子,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避免兩種情況。一是和孩子太疏遠,包括空間距離太遠和心理上的忽視。如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這種狀況,那么在他成年以后很可能沒有能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六歲前是一個人的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和父母分離的糟糕影響是無法評估的。二是和孩子距離過近,給孩子過多的關注和關愛。父母與孩子的關系過于緊密,雙方缺少各自的空間,其危害程度不亞于疏遠。這種情況往往造成孩子沒有獨立性,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能會變成對孩子的控制。
(根據(jù)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根據(jù)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