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鑫 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青年講師
走進信息時代,青春強國有我。今天我為大家?guī)淼闹黝}是“5G時代暢想”。相信很多同學對這個題目也比較感興趣,比如,5G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改變?通信事業(yè)是如何發(fā)展的,讓我們能夠享受信息高速發(fā)展、社會更加智能化的時代?今天,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介紹。
一、無線通信的發(fā)展
說起無線通信的發(fā)展,首先我要跟大家分享兩首古詩詞。
第一首是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在這首詩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描寫的就是古人的通信方式。比如,古人靠在烽火臺上點燃的煙霧作為報警,以此將情報和信息傳遞給君王和統(tǒng)治者。“家書抵萬金”,在古代,能收到親人的一封信,是非常珍貴而難得的。
第二首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在這首詞中,“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中的“錦書”,類似于家書,表達了對愛人相思相戀之情;“雁字回時”中的“雁”,指的是大雁,而大雁不僅送來了書信,還送來了家鄉(xiāng)的思念。在這句話中,錦書和雁都是古人通信的手段。之所以給大家講這兩首詩詞,就是想講這樣一個背景:通信是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一種本能需要。
在通信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通信手段也越來越多樣了。以前,我們想和山谷對面的人溝通,就要靠大聲喊或揮舞小旗,如果山谷中間隔著山峰,無法依靠聲音或者視覺的方式傳遞信息,怎么辦?這就需要依靠無線信號這種非常有效的手段進行傳輸。
從電磁波譜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無線電是分為不同頻率的。什么是頻率?舉個例子,有的人講話聲音刺耳,這就是頻率較高;有的人講話聲音渾厚,這就是頻率較低。從上圖可見,在電磁波譜中,波長由長到短是: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波的繞射性越來越差,但是其穿透性則越來越好。比如,廣播的頻段一般都比較低,波長較長,這樣就可以繞過山川、河流,帶給我們各種聲音。說起通信,在古代人們可以通過家書、鴻雁、烽火等各種方式進行交流;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可以通過無線電的方式進行信號收發(f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