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外傳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當前,美國聯(lián)合其盟友,不遺余力地試圖抹黑、污名化中國。中國不能左右其他國家如何理解中國,只能創(chuàng)造機會讓其他國家理解自己。因此,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huán)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融通中外是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關鍵,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情感共鳴是國際交流的公約數(shù),充分了解國外受眾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風俗以及語言表達習慣,將我們想講的與他們想聽的有機結合起來,以情感共鳴為基礎展示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包容、開放,用共通的價值取向平等地、友善地、真誠地向海外受眾展示中國與中國文化,降低海外受眾因為部分涉華媒體報道的偏頗而造成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尤其是可以重視具有共贏性質的主題。例如,脫貧、減貧事業(yè)是人類社會尤其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共同目標,中國在脫貧、減貧事業(yè)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為解決人類問題提供了智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其他國家的脫貧、減貧事業(yè)提供經驗參考。于2004年成立的中國國際扶貧中心,通過在線科研培訓、平臺化知識講授、多邊合作等方式積極推進國際減貧事業(yè),在經驗交流與互相學習、情感共鳴等諸方面,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下的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正是國際減貧傳播的根本動力與最終落腳點。但在國際經驗交流這一過程中,也需要充分考慮并尊重不同國家的特殊性,意識到中國的制度并不具有廣泛的可復制性,盡量避免“抄作業(yè)”等不當話語的出現(xiàn)。此外,各種民間的人文交流也是推進中外融通的重要途徑,尤其是近些年來通過短視頻等新興社交媒體平臺涌現(xiàn)的某些個人IP構成了新興的網絡文化現(xiàn)象,向海外受眾提供了關于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另外一面。以“李子柒”為例,在YouTube視頻平臺上,她擁有超過八百萬粉絲,視頻總播放量超過10億,積極情緒占了其視頻評論區(qū)情感傾向的絕對主導,視頻中表達的人類共通的理念與對遠離喧鬧都市的寧靜生活的向往引發(fā)了海外受眾的強烈共鳴。
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掌握國際傳播的規(guī)律,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提高傳播藝術。當前,我國的對外傳播處在一個有理說不清,說了沒人聽,聽了沒人信的尷尬境地,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話語體系,我們自己也依然在用西方的理論與話語體系衡量自己。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涉華輿情依然延續(xù)了東方主義話語體系的內涵,將中國建構為專制主義的、人權問題突出的、充滿挑釁的形象,這樣的話語體系嚴重阻礙了我國國際傳播效果的實現(xiàn)。正如中國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和教授所言,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話語體系,是無法真正崛起的。對此,我們需要堅定道路自信,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理論,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實踐;各級黨校(行政學院)也要把國際傳播能力培養(yǎng)作為重要內容,加強高校學科建設,培養(yǎng)國際傳播后備人才,提升我國的國際傳播理論研究水平與學科建設水平。
要采用貼近不同區(qū)域、國家、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區(qū)域化、分眾化表達,增強我國對外傳播的實效性和親和力。我們需要意識到不同國家與地區(qū)受眾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不同會影響其對華態(tài)度與輿情基調的不同。西方國家及其盟友體系,包括媒介話語網絡極度依賴西方國家的第三世界國家,涉華輿論基調偏向消極、負面;而由于宗教文化對立、戰(zhàn)爭、歷史遺留等問題與西方國家話語網絡關聯(lián)較少的穆斯林國家、前蘇聯(lián)地區(qū)國家,涉華輿論基調偏向正面積極。這也提醒我們,正因為不同國家受眾的跨文化適應與跨文化關系特征各有不同,中國的國際傳播策略可以抓住不同國家、區(qū)域受眾的關鍵特征進行精準化傳播,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qū)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