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上“作畫”、大海深處“穿針”。港珠澳大橋以氣貫長虹的“中國跨度”,展現(xiàn)出當代中國的雄健風采。
2019年4月8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將大橋建設工程105件(套)代表性實物資料移交珠海博物館。其中,一頂來自于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部的“黨員示范崗”安全帽顯得格外亮眼,因為,它見證了大橋建設者們在黨的引領下戰(zhàn)天斗海、屢創(chuàng)奇跡的偉大壯舉。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是我國建設的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堪稱世界之最。
促成這項“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勝利完成的重要力量是黨建引領,是黨員帶頭攻堅克難。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2014年11月、2015年2月,因基槽回淤,E15沉管安裝兩次受阻。經(jīng)過3次浮運、兩次返航,有人開始質疑中國建設者是否真能繼續(xù)推進任務。與此同時,沉管長時間停止安放,意味著沉管制造工廠和安裝隊伍的幾千名工作人員都要停工。危急關頭,各黨支部迅速行動,搞培訓、樹典型、評先進,幫助大家重燃斗志、重拾信心,實現(xiàn)了三戰(zhàn)伶仃洋、沉管無損返航、人員無一流失的奇跡。
2017年8月,超強臺風“天鴿”疊加天文大潮來襲,2000多名作業(yè)人員駐島抗臺。由于災情緊急,直至轉移地下建筑避險時,很多人還顧不上吃一口飯。悶熱的空氣、饑餓的感覺、未知的等待,無時無刻不在考驗大家的意志。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各黨員崗位負責人始終站在最前面,帶領大家咬牙堅持,實現(xiàn)了就地防臺“零損傷”,創(chuàng)下了“超級工程”建設中的又一個奇跡。
這一次次奇跡的背后,是排山倒海般力量的匯聚。這力量的背后,是一個個基層黨組織戰(zhàn)斗堡壘作用的發(fā)揮。
2017年5月2日,暮色中的伶仃洋上燈火通明,世界最大的1.2萬噸起重船完成了港珠澳大橋6000噸最終接頭的吊裝。但不為人知的是接下來的一次深海危機。
“南北方向偏差15厘米左右。”這是之前從未出現(xiàn)過的偏差數(shù)據(jù)。為了120年大橋質量的承諾,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青年黨員突擊隊臨危受命,進入接頭內配合完成水下精確調整。
5月4日凌晨,E30南側封門出現(xiàn)漏水,水柱從底部噴出約5米高。此刻,隊員們正處于水下近30米的位置,與外界大海僅隔一層薄薄的密封板。
說實話,此種情況下,害怕與緊張在所難免。但是共產(chǎn)黨員就是明知道危險也愿義無反顧地頂上去,就像主動選擇獨自留下監(jiān)測的黨員寧進進所說:“這有點像黨員的‘特權’。”
經(jīng)過多次生死較量,接頭終于準確無誤地完成了最后一“吻”,對接精度一端為0.8毫米,另一端為2.6毫米。這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最高對接精度!
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工程,偉大的工程展現(xiàn)非凡的英雄。港珠澳大橋上,每一頂安全帽下的身影,都是那默默付出的英雄的背影,他們以匠心譜寫初心,以忘我詮釋使命。
“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讓我們深感共鳴。這不僅是一座實物橋,更是一座精神橋,承載著黨和國家的光榮與夢想!
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博物館里的“黨員示范崗”安全帽,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伴隨黨的腳步不斷煥發(fā)新的光彩,繼續(xù)訴說“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動人故事!
(作者單位:珠海博物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