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續(xù)懸魚”,說的是東漢南陽太守羊續(xù)以為官清廉而流芳的故事。在拒腐方面,他有獨家“秘籍”:把下屬送來的鮮魚,高掛在大堂屋檐下風吹日曬。從此,風干之魚便成為活生生的教材,瞪著蒼白的死魚眼,警示欲投其所好者別再進貢行賄。
羊續(xù)的為官操守,源自慎微的情懷。很多人可能覺得收一條佐酒之魚無傷大雅,羊續(xù)這樣做未免矯枉過正。然而,“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今天收一條魚,明天收兩杯酒,恐怕“貪婪癥”就會在身上種下“病灶”,私欲的口子一旦打開,洪水猛獸一般,誰可攔截?羊續(xù)深知其中厲害,所以曲突徙薪、防微杜漸,唯恐自己在物欲橫流中迷失自我。
慎微、慎獨,這是古人,尤其是賢德們特別在意與講求的?!秶Z•周語》有云:慎,德之守也。這是做人的本分,有百利而無一害。慎獨,我國歷代君子將其奉為修身、養(yǎng)性之圭臬。細忖之,慎微、慎獨皆為求清正。每一個漢字的組成結構部分,往往都包含著豐厚的意蘊。“正”字即由“一”與“止”構成,故其本義乃“守一以止”。東漢許慎《說文》講:“正,是也。從止,一以止。徐鍇曰:‘守一以止也。’”
俗話說:“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可見“止一”不易,“守一”更難!何以更難,難以持久。關鍵在細節(jié),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貪小而為之。細節(jié)里出清廉,細節(jié)里也出貪墨。《資治通鑒》有云:“盡小者大,慎微者著。”于“微”,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有獨到見解:“克己必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其意,要求人們講修養(yǎng)時不僅要講大節(jié),也要注意小節(jié),決不給自己留一絲一毫的死角。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一念決裂是錯到底。
古人都很講究慎己所好。不過,拿到當代,慎己所好就會立于不敗之地了嗎?還遠遠不夠。因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古今一“律”。高官也好,循吏也罷,顯露甚至炫耀自己的興趣愛好,就很容易被人看在眼里,如若被別有用心者投其所好,這一“糖衣炮彈”不是一打一個準兒嗎?于此,古人亦懸一“明鏡”,可資借鑒。據(jù)說身為九五之尊的清朝皇帝吃飯,就有“吃菜不許過三匙”的家法,皇帝如果吃哪道菜超過三口,執(zhí)法太監(jiān)就會高喊一聲“撤”,這道菜就立即撤下去。這樣做一是怕有人下毒,更主要的是怕讓太監(jiān)或者大臣們知道,會因此邀寵,用口腹之欲來討皇帝喜歡,做出些犯規(guī)、逾矩的事來。
當然,隱其所好,是廉潔清正之自覺者的追求,其他之人包括一些“易生病”與“易生菌”者,其所好瞞也瞞不住,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這就需要和自己的初心照照鏡子,想想出發(fā)點在哪里,看看自己有沒有跑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