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籌備,6月1日,位于東城區(qū)北池子大街箭桿胡同20號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獨秀舊居)專題展正式揭牌開放。舊址內原景重現(xiàn)了電視劇《覺醒年代》中的部分陳列,并首次匯集展出了陳獨秀、李大釗編輯《新青年》時往來書信及編者作者之間的通信手札,讓觀眾了解和感受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初心和使命。
在揭牌現(xiàn)場,《覺醒年代》電視劇編劇、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院第三編研部主任、研究員龍平平誦讀《新青年》發(fā)刊詞《敬告青年》節(jié)選片段,東城戲劇創(chuàng)作團隊現(xiàn)場演繹紅色戲劇片段,還原李大釗、陳獨秀等建黨先驅為中國尋找出路的種種探索和思考,讓觀眾在舊址現(xiàn)場感悟歷史,感受紅色精神,進一步激發(fā)愛黨愛國熱情。
走進《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在青磚灰瓦的小院子里,北房、南房分別推出“歷史上的《新青年》”和“陳獨秀在北京”兩個專題展,集中展示《新青年》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陳獨秀的基本生平及在京期間的主要活動與歷史作用。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9月至1926年7月間《新青年》刊登的200余篇馬克思、列寧著作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章在這里首次以仿真的形式集中展示,填補了一項歷史空白。該展覽還首次匯集展出了陳獨秀、李大釗編輯《新青年》時往來書信及編者作者之間的通信手札,讓觀眾了解和感受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初心和使命。
今年,電視劇《覺醒年代》熱播,其中很多事件都是在《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中發(fā)生的,院內還原景重現(xiàn)了《覺醒年代》中的部分陳列,希望能帶給觀眾更別致的觀展體驗。
同時,現(xiàn)場特別設置了油印體驗,觀眾可以親手印制第一版《新青年》封面并加蓋當日紀念章帶走留念,不僅學得到黨史知識,還能帶得走紅色文化。
為方便不能到現(xiàn)場的觀眾線上學習,專題展還打造了網(wǎng)上數(shù)字展廳,讓更多觀眾足不出戶也能參觀展覽。結合這次黨史學習教育,東城區(qū)還依托域內豐富的革命活動舊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繪制了《薪火傳承——黨史游學地圖》,設計推出“覺醒年代”“光輝足跡”“歷史記憶”“文人志士”“日新月異”五條黨史游學線路。
本展覽所在地和北大二院舊址(原北大數(shù)學系樓)都是“覺醒年代”線路中的重要點位,觀眾可使用東城區(qū)“黨史e起學”小程序中的地圖版塊,通過“線下”游學、“線上”打卡的方式感悟東城濃厚的紅色文化。該展覽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閉館)免費對外開放。展覽采取分時段預約方式,單日觀展人數(shù)300人以內,固定時段提供免費講解服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