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語
回顧建黨百年歷史,我們才更知道這百年路走得多么艱辛!祝愿從嘉興駛來的紅船,領航我們駛向新征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楊寶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防科學技術獎特等獎、中國航天事業(yè)50年“杰出貢獻獎”、第一屆國防科技工業(yè)杰出人才獎、四次榮立一等功……在黨齡56年的航天三院飛航導彈武器系統(tǒng)專家楊寶奎的眼中,這些不僅是榮譽,還是見證,“這都是在踐行我入黨時候的誓言:為國家做貢獻!”
楊寶奎今年77歲,出生在天津寧河一個窮苦的農(nóng)民家庭。是新中國給了他學習的機會。
1963年的一天,在天津蘆臺一中讀高三的楊寶奎正在琢磨自己的高考志愿,一位在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身)就讀的校友來他們宿舍借住。校友的一句話為迷茫的楊寶奎打開了一扇窗:“你不如報北航吧!咱們國家缺這方面的人才!”
楊寶奎沒怎么猶豫,就填報了北京航空學院飛機設計專業(yè)。如愿考取北京航空學院,但就讀的專業(yè)并不是飛機設計,而是要到保密專業(yè)去學習。
“后來我才知道保密專業(yè)是火箭系的有翼導彈設計專業(yè)!”楊寶奎說,那時候就想著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將來報效祖國。自此,他與導彈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4年,楊寶奎的政治輔導老師找他談話,給他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期望,期望他不能只停留在報恩思想上,也要積極學習黨章、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要向模范共產(chǎn)黨員學習。
從那以后楊寶奎時刻以這三條要求自己,并遞交了入黨申請書。1965年6月,楊寶奎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在近50年的導彈總體設計工作中,楊寶奎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推動國家航空航天技術進步上,他還擔任第一型空地導彈的總設計師。
“可以說是從空白中搭建起我們自己的空地導彈體系。”楊寶奎說。為了攻克空地導彈目標特性難關,他帶領團隊到戈壁灘測試,一年有10個月待在戈壁灘上,夏天野外地表溫度達到五六十攝氏度,冬天最冷的時候到零下二十八攝氏度……“有的年輕人凍得直哭,可還是哭著去現(xiàn)場采集數(shù)據(jù)!”
2009年10月1日,楊寶奎受邀觀禮閱兵,看著轟炸機帶著自己和團隊研究的空地導彈自天空飛過,他淚流不止,“我踐行了我入黨時的誓言,為國家做貢獻!”楊寶奎說,那是他最自豪的時刻。
雖已退休,但楊寶奎還在踐行著誓言,不僅盡自己所能幫助院里年輕人啃硬骨頭,還積極投身航天科普工作。
今年4月24日是第六個中國航天日。中國航天日得以設立,就有楊寶奎的貢獻。2012年,幾位航天領域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名提出提案,呼吁設立國家航天日,楊寶奎就是其中之一。
“要讓年輕人知道什么是航天精神、什么是航天文化!”楊寶奎說,這個提案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2016年我國正式設立中國航天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