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低碳旅游基金執(zhí)委會主任
【閱讀導引】碳中和不是零排放,它是一個平衡,溫室氣體排放和大自然消耗保持平衡,本質上要告別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
從世界各地的新聞中可以看到:近年來,受溫室效應加劇影響,全球多地自然災害頻發(fā)——加州、澳大利亞山火頻繁,火勢綿延;西伯利亞苔原永久凍土層解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氣候分布異常,中國出現北澇南旱現象等。氣候變暖問題必須得到全人類的重視。
一旦到達氣候臨界點,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將不可逆轉。過去一年和十年都出現了冰層退縮、海平面創(chuàng)紀錄、海洋熱量和酸化加劇以及極端天氣等特征。九個氣候臨界點的表征:亞馬遜熱帶雨林經常性干旱;北極海冰面積減少;大西洋環(huán)流自1950年以來放緩;北美的北方森林火災和蟲害;全球珊瑚礁大規(guī)模死亡;格陵蘭冰蓋加速消融、失冰;永久凍土層解凍;南極西部冰蓋加速消融、失冰;南極洲東部正在加速消融。
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暖的措施,主要有兩種:減緩和適應。其中,減緩的措施:一是減少排放源,即減排,減少能耗、提高效能、替代能源、開發(fā)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二是增加吸收匯,即碳匯,植樹造林、森林和林地管理、植被恢復、草地和農田管理等。三是碳封存,即碳捕獲,將二氧化碳收集并安全存儲的技術,包括自然封存、人工封存、資源化技術。另外,適應是自然或人類系統(tǒng)為應對現實或預期的氣候影響而作出的調整,主要包括工程性適應、生產型適應、消費性適應。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和生產國,煤炭已深深植根于中國的能源體系及經濟體系。2060年“碳中和”目標下達,較美麗中國目標更進一步。2020年我國首次提出碳中和承諾,也是首次提出碳減排的目標,展現大國力量。這一碳中和承諾,不僅意味著從“十四五”開始我國低碳轉型決心不變,繼續(xù)實現經濟發(fā)展與碳排放的脫鉤,也意味著政府對于中國產業(yè)在實現能源轉型中所處的競爭能力和技術發(fā)展充滿信心。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