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在哈爾濱市道外區(qū)一集中隔離點,鄭瑩瑩和兒子順順隔著玻璃門“比心”。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新華社哈爾濱2月11日電 題:一眼便是年
新華社記者管建濤、楊思琪、謝劍飛
兒子在這頭,媽媽在那頭,一道玻璃門,成了母子間最遠的距離;兒子舉起雙手給媽媽比心,媽媽豎起大拇指,給兒子點贊,表達著最深的思念——這是除夕當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一個集中隔離點前發(fā)生的一幕。
這位身穿白色護士服的媽媽叫鄭瑩瑩,今年36歲,是哈爾濱市道外區(qū)人民醫(yī)院一名工作人員。兒子叫順順,剛剛6歲。1月以來,哈爾濱發(fā)生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鄭瑩瑩堅持奮戰(zhàn)在疫情防控一線。2月1日,她和同事進駐這個隔離點,作為信息聯(lián)絡(luò)員,為集中隔離人員服務(wù)。
“這是一個特殊的春節(jié),兒子出生以后,我第一次不跟他一起過年。”鄭瑩瑩說,“兒子想我,他爸帶他來看我,但按照規(guī)定,我出不去,他進不來。這里也不安全,不能讓他待太久,看一眼就讓他快點回家。”
疫情剛發(fā)生時,鄭瑩瑩正陪同患腦梗的父親在家療養(yǎng),接到單位通知后就馬上返崗。她的母親在街道辦事處工作,也是在疫情防控一線。無奈之下,家里臨時請了一個保姆,照顧爺孫倆。
這個隔離點目前有20多名隔離人員。疫情信息上傳下達,與各部門溝通聯(lián)系等工作,讓鄭瑩瑩經(jīng)常忙得“腳打后腦勺”,幾乎每天都到夜里十二點以后才能休息。
“過年了,隔離人員都想早點回家。我收到核酸檢測結(jié)果就馬上告訴他們,一分鐘都不耽誤。”鄭瑩瑩的微信里有10個工作群置頂。“每個群都不能靜音,雖然不??次⑿?,但卻沒時間和兒子聊天。”鄭瑩瑩說。
鄭瑩瑩進駐隔離點后,兒子已經(jīng)來看過她兩次,其中一次因為臨時忙起來,沒看到兒子。這一次,兒子帶了一枝康乃馨,臨走時插在門把手上。鄭瑩瑩守在門內(nèi),遠遠望著父子倆開車離去,直到消失在街角。
“看這一眼,對我們來說就是過年了。”鄭瑩瑩說,“希望疫情快點過去,大家都能好好過年,我也能好好親親兒子、抱抱兒子。”
2月11日,在哈爾濱市道外區(qū)一集中隔離點,鄭瑩瑩和兒子順順隔著玻璃門“親吻”。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2月11日,在哈爾濱市道外區(qū)一集中隔離點,鄭瑩瑩和兒子順順隔著玻璃門相望(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攝
2月11日,在哈爾濱市道外區(qū)一集中隔離點,兒子順順來看望鄭瑩瑩時把一朵康乃馨插在玻璃門的把手上。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