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斗爭精神作出重要論述,深入闡發(fā)了偉大斗爭的重要意義,對廣大干部提出,要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斗爭精神的重要論述,是對全黨同志的諄諄告誡和明確要求,既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和工作指向,也具有深厚的哲學底蘊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爭性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存在前提的關系,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對立、互有差異,從而處于緊張狀態(tài)的關系,矛盾雙方的同一和斗爭,構成了世界的普遍聯系和不斷發(fā)展。對斗爭精神的強調,就是以斗爭的絕對性及其與同一性的辯證關系為依據。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對于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具有重要意義。
把握矛盾存在絕對性,保持斗爭精氣神
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矛盾就會有斗爭,因此,斗爭也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存在的絕對性決定了斗爭存在的絕對性,從而要求我們必須始終樹立斗爭自覺、發(fā)揚斗爭精神、時刻保持斗爭狀態(tài)。
斗爭精神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中國共產黨從一建立就銘刻著斗爭的烙印,領導成立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一直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fā)展、在斗爭中壯大,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斗爭史,斗爭精神已經成為我們黨的紅色基因、贏得勝利的重要法寶。
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中華民族是最具斗爭精神的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屈不撓、自強不息、勇于斗爭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正是因為這種斗爭精神,中華民族才在五千多年歷史文明中,面對內憂外患、波折坎坷,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奮斗姿態(tài)和變革圖新的蓬勃生機,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實踐,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重大危難,開啟了一個又一個歷史征程。
新時代更加需要發(fā)揚斗爭精神。近幾十年來,我們創(chuàng)造了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奇跡,但也正因為多年的和平穩(wěn)定環(huán)境和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使一些黨員干部安于現狀、求穩(wěn)怕變,革命意志衰退,斗爭意志薄弱,斗爭精神淡化。在新時代,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目標更加遠大、環(huán)境更加復雜、任務更加艱巨、挑戰(zhàn)更加嚴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前所未有,要承擔的繁重任務、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也前所未有,更加迫切需要保持斗爭的風骨、氣節(jié)、操守、膽魄。
把握矛盾運動特殊性,運用斗爭方法論
矛盾在一切事物及其運動中存在特點的不同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構成事物的特殊本質,決定了解決矛盾的具體性、針對性、合理性,也決定了斗爭的多樣性、復雜性、策略性。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掌握、科學運用斗爭的方法論。
分析具體矛盾的特殊性,講究斗爭的策略方法。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決定了矛盾解決辦法的特殊性,這就需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針對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堅持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相統一,在事關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上,做到敢于斗爭、勇于亮劍,毫不含糊、絕不動搖;在面對復雜矛盾時,準確把握時、度、效,善于尋找斗爭時機、選擇斗爭方式、掌握斗爭火候、增強斗爭藝術,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和方式方法,提高斗爭的實效性。
分析矛盾發(fā)展階段的特殊性,注重斗爭的時代特征。每一事物不同時間都有其特殊性,從而使發(fā)展過程呈現為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這就要求在斗爭中,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分析歷史條件、體現時代特點,如果忽略了具體的歷史條件和歷史發(fā)展階段就會犯各種錯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國際形勢波譎云詭,周邊環(huán)境復雜多變,國內處于發(fā)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這就是我們當前所處的最基本歷史背景和最鮮明時代特征,也決定了我們正在進行的斗爭必須立足當下,深刻認識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zhàn),體現斗爭新的歷史特點和鮮明時代特征。
分析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突出斗爭的主攻方向。每一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都有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確斗爭的主攻方向。同時,聚焦解決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能忽視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兼顧其他,做到統籌推進、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把握矛盾聯系普遍性,樹立斗爭全局觀
唯物辯證法把整個世界看作是普遍聯系的整體,是由各種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矛盾體系構成的。因此,必須樹立斗爭的整體意識和全局觀念,充分了解所要解決的矛盾在事物復雜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及其所可能帶來的影響。樹立斗爭全局觀在當前就要放在“兩個大局”的歷史背景和“四個偉大”的戰(zhàn)略框架下充分認識偉大斗爭的深刻內涵,順應大勢、放眼世界、認識全局。
處理好斗爭和同一的關系。矛盾的斗爭性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同一性也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必須善于從斗爭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斗爭。該斗爭的時候做到堅決斗爭,同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斗爭中爭取團結,在斗爭中謀求合作,在斗爭中爭取共贏。在黨的建設和黨的自我革命中,更要堅持“團結—批評—團結”的方式,通過斗爭最終謀求黨的團結統一,增強向心力凝聚力。遵循民主和法治的原則,進行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的斗爭,而不是無原則、運動式、放任化的斗爭,必須以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和正常秩序為前提。
處理好國內與國際的關系。馬克思的普遍交往和世界歷史思想,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已經變成普遍聯系的整體,進行偉大斗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不能只看到中國,而要從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的總進程中去看待,把中國的發(fā)展擺在世界歷史格局中去考量。形成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就是要加強國際聯通交往,加大對外開放,深化國際合作,用好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發(fā)揚斗爭精神是要充分發(fā)揮人作為主體的能動作用,但世界充滿了各種交互作用,人作為主體向自然斗爭獲取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也要考慮自然客體對人類行為的反作用。進行新時代偉大斗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發(fā)展理念,將人與自然上升到生命共同體高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