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
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必將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湖北省荊門市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推進資源融合,著力建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鞏固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陣地,有效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了縣域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
縣鄉(xiāng)村三級,共同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各級黨組織書記擔任主任、所長、站長。近日,荊門市發(fā)布《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實施方案》,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納入各縣市區(qū)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范疇。
文明實踐,如何凝聚群眾、引導群眾?記者探訪荊門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時看到,在城區(qū),志愿服務長效、精準,為居民解難題、辦實事;在鄉(xiāng)村,文明實踐“積分制”成風化俗,潤物無聲。
6支志愿服務隊解難題暖人心
走進荊門市掇刀區(qū)白廟街月亮灣社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各個功能場所寬敞明亮,文化氣息濃郁。
室內羽毛球場,運動愛好者正在打球。圖書室內,書迷們在看書。老人們在練習書法,孩子們在看圖畫書,大家在這里各取所需。
月亮灣社區(qū)黨支部書記、主任王小雨正好遇到了前來反映問題的居民鄭會寬。“跟您反映個情況。115棟路邊有一個下水道井蓋破了。行人要是掉下去不得了。”
“好,馬上安排工作人員去看一下,盡快處理。”王小雨立馬和他到現場查看,并聯系工作人員前來維修更換。
群眾利益無小事。迅速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得益于月亮灣社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了“群眾點單—所站派單—志愿者領單”的服務模式,一旦居民將問題反映給社區(qū),社區(qū)會迅速安排志愿者進行解決,最大限度為居民排憂解難。
“我們組建了6支志愿服務隊,圍繞百姓的生產生活、衛(wèi)生健康、精神文化等各種迫切需求,整合各方資源,有序開展服務,力求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王小雨說。
除了幫助居民解決困難外,月亮灣社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年初就制定全年活動項目清單,包括尊老敬老、法治宣傳、文化講堂等各種活動,保證每月有活動、每月有重點,從精神上關愛轄區(qū)群眾。
家住月亮湖小區(qū)的越玉珍夫婦倆是留守老人,年歲已高,身體又不好。社區(qū)志愿者們定期上門看望老人,與老兩口拉拉家常,關心老人的飲食起居。
“逢年過節(jié)都來,噓寒問暖,送菜上門。我心里都過意不去了。”越玉珍老人說。
拾回橋鎮(zhèn)鄉(xiāng)村大舞臺吸引群眾觀看文藝演出。(荊楚網記者劉建維 攝)
文化綜合體提供17項免費服務
收完稻谷,正是農閑時節(jié)。沙洋縣拾回橋鎮(zhèn)文化綜合體,“紅色文藝輕騎兵”在鄉(xiāng)村大舞臺上精彩上演;運動場上,村民有的打籃球,有的在健身器材上活動;電影放映廳里,一堂月嫂培訓吸引了50多人參加。
拾回橋鎮(zhèn)立足現有資源,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機結合,打造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基層文明實踐平臺與文化活動陣地。
拾回橋鎮(zhèn)文化綜合體包括公共服務中心、鄉(xiāng)村文化宮、鄉(xiāng)村大舞臺、多功能運動場、鄉(xiāng)村青少年文化中心、影視廳、農耕文化博物館、圖書閱覽室等文化設施,可提供17項免費公共文化服務,是鎮(zhèn)村組織志愿服務和群眾開展文體活動的首選之地。
村民在練習書法。 (荊楚網記者劉建維 攝)
在文化綜合體,隨處可見身穿紅色馬甲的志愿者。2019年以來,拾回橋鎮(zhèn)共組織開展扶貧幫困、衛(wèi)生健康、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關愛留守婦女兒童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29次。上映室內電影近600場、露天電影300余場,舉行文藝演出36場,讓群眾在農村就能享受城市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
“我們還要充分發(fā)揮‘扶志’‘扶智’作用,幫助貧困戶脫貧。”拾回橋鎮(zhèn)黨委書記張軍說,通過讓貧困戶參加文體活動、觀看電影、參加技能培訓、接受法制教育或政策宣傳,激發(fā)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增強脫貧的主動性、積極性。
截至目前,拾回橋鎮(zhèn)文化綜合體共開展水產養(yǎng)殖技術培訓12場,惠及農戶2417人次。開展殘疾人專題培訓,惠及貧困殘疾人63人。針對婦女開展各類護理、家政培訓4場,惠及301人,其中貧困戶33人。
成風化俗養(yǎng)成新民風
在農村地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發(fā)揮了移風易俗的重大作用。
“原來在老家,道路不通,種地不賺錢,一年到頭,混個肚子飽。”掇刀區(qū)團林鋪鎮(zhèn)七嶺村村民熊海權說,為了生計,夫妻倆外出打工,家中留下老人和小孩無人照料。為了這事,一家人沒少吵架。
如今,熊海權一家搬到了村里的居民安置點,不僅居住條件大大改善,而且享受到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公共服務,一家人孝親敬老愛幼,少了許多口舌之爭。
“現在我們不用背井離鄉(xiāng),就能就近打工就業(yè),還可以在家里照顧老人小孩,比原來好多了。”熊海權說,在新的居民點,有一些生活方式和以前不一樣,垃圾要分類,門前屋后要打掃干凈,每天晚上還可以去跳廣場舞。
“搬了新家,更要有新思想、新觀念。”七嶺社區(qū)黨支部書記、主任王永中說,從農村到社區(qū),物質條件改善了,精神文明更需要提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社區(qū)最美人、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評選為抓手,實施積分制管理。“環(huán)境衛(wèi)生好,家庭敬老愛幼,積分就多,我們每年專門拿出資金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從而激發(fā)熱愛社區(qū)、熱愛家庭的氛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甘勇 通訊員 李慧敏 謝安平 何長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