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就是力量,懂團結是真聰明,會團結是真本領。沒有團結為前提,再多的數量都不會凝聚為力量;沒有團結作基礎,任何一個組織都只能是團伙,而無法形成團隊?!度龂萘x》中十八路諸侯伐董卓的失敗,是很典型的反面例子。
“謀董賊孟德獻刀”敗露后,曹操逃回家中,向社會發(fā)出倡議書,召集義兵,討伐董卓,十八路諸侯皆起兵響應。本來是為了討伐國賊董卓這樣一個共同目的而組成的關東聯(lián)盟軍,由于沒有團結作保障,結果還沒有來得及向董卓開戰(zhàn),內部諸侯之間就殺得不亦樂乎,最后落得個勞燕分飛各西東。
十八路諸侯組成的同盟義軍分崩瓦解,根本原因就是他們一開始就各懷心事,看不到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的一致性,看不到團結成就偉業(yè)的整體合力。讓人欣慰的是,在《三國演義》中出現了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盡管他們文化程度不同,性格稟賦各異,但“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共同追求,讓他們堅定地舉起了一面團結的戰(zhàn)旗。正是在團結的基礎上,蜀漢集團不斷發(fā)展壯大,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從弱小不堪迎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盛況。
同樣,《三國演義》多處寫到了反間計:赤壁之戰(zhàn)時,周瑜采用反間計,通過“蔣干盜書”,借曹操之手殺了蔡瑁、張允;蜀漢大軍南征時,諸葛亮采用反間計,使董荼那把孟獲綁到了諸葛亮的帳中;出使祁山時,正是馬謖提出的反間計,使司馬懿被魏王曹叡削職回鄉(xiāng)。這進一步彰顯出團結的重要性。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性,“桃園三結義”式的團結還打著封建的烙印,依然有著意氣用事的成分,也留下了不少教訓。
我們無意苛求古人,但需要把封建義氣基礎上的團結,揚棄升華為現代意義上的團結,通過構建價值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乃至命運共同體凝聚不同群體的強大力量。無數歷史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能夠萬眾一心、團結奮斗,就能走向國富民強、繁榮昌盛。反過來看,什么時候分崩離析、四分五裂,往往就是列強入侵、災難深重。談到團結在集體中的作用,中國女排教練郎平這樣說過:“在我的字典里,女排精神包含著很多層含義,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團結。”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偉大的抗疫精神概括為五個方面,其中對“舉國同心”進行了深刻闡述:“舉國同心,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團結就是旗幟,團結就是精神,團結就是智慧,團結就是力量。無論在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無論是“站起來”“富起來”還是“強起來”,團結,永遠都是推動我們不斷前進、勇往直前的深邃智慧和強大力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