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關乎共同記憶,更關乎世道人心。銘記歷史、警示未來,要求我們時時提高警惕,在翔實準確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研究分析之上牢固建立中國抗戰(zhàn)“史識”,不斷消滅歷史虛無主義侵入的空間。前進道路上,越是面對風險挑戰(zhàn),越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相關的國民教育越要持之以恒、行之有效。
昨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國內外各界以多種形式紀念這個影響中國與世界歷史進程的重要歷史時刻。在這一節(jié)點,一批鮮為人知的史料也進入公眾視野——吉林省檔案館通過發(fā)掘未被銷毀的日軍檔案,首次再現(xiàn)了楊靖宇將軍殉國前百余天的行動路線及與日偽軍警戰(zhàn)斗的情況。國家圖書館整理從海外征集的日本細菌戰(zhàn)檔案等素材,資源庫供全社會免費公益使用。這些寶貴的史料史實,讓人們得以更加真切地了解那場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zhàn)爭,了解那些“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偉大犧牲。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十四年抗戰(zhàn),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抵御外侮的悲壯篇章,也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讓這個在近代無約不損、無戰(zhàn)不敗的沉淪大國,這個一盤散沙、任人宰割的古老民族,展露出御侮驅寇的強烈鋒芒,并真正鍛造出中華民族先鋒隊的領導力量。自此,中國由衰轉興的滄桑序篇拉開,中國人民也從事實中認識了共產黨,信服了共產黨,選擇了共產黨。“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很大程度上,抗戰(zhàn)史飽含著這個國家涅槃重生、一路走來的艱辛探索,蘊藏著這個民族何以歷經磨難而始終不衰的精神密碼,以及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制勝法寶,值得不斷挖掘研究。
“論從史出”。不論是捍衛(wèi)真相,還是鑒往知來,掌握史料是前提,細致研究是關鍵。大半個世紀以來,我們取得了許多重要研究成果,但同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相比,同其對中華民族和世界的影響相比,我們的研究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國際學界,對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場的關注依然有限,漠視與遺忘中還不乏對中國抗戰(zhàn)的種種誤解。另一方面,隨著時間推移,擁有戰(zhàn)時經歷的一輩即便在世也步入風燭之年,生長在和平時代的年輕人對戰(zhàn)爭殘酷、民族苦難的認知日漸淡薄。從這個角度說,挖掘和保存史料是一個關乎民族記憶、歷史正義的國家工程,也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在歷史研究的問題上,宏觀著眼較多,微觀挖掘不夠。歷史固然是厚重而沉靜的,但會因數(shù)據(jù)細節(jié)的完善而更加豐滿鮮活,會因呈現(xiàn)方式的立體而更加有血有肉。比如,楊靖宇將軍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zhàn)于白山黑水之間的事跡廣為流傳,而透過新近發(fā)掘的敵人視角的史料,我們能看到他“神出鬼沒”的游擊戰(zhàn)術、對農民大眾的宣傳動員以及1940年除夕還發(fā)動3次戰(zhàn)斗等一系列歷史細節(jié)。這些與“以我為主”的描述形成有機互補,不僅讓楊靖宇將軍的形象更立體,而且為東北抗聯(lián)歷史與精神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如果說時間讓我們和歷史越來越遠,那么史料則在不斷拉近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欲滅其國,先去其史,欲奪其人,先奪其心。”歷史,關乎共同記憶,更關乎世道人心。近些年,隨著物質浪潮的沖擊、價值思潮的多元,歷史虛無主義一度沉渣泛起。國內有人荒謬假設“如果不打抗日戰(zhàn)爭”“如果沒有抗美援朝”;有人打著“揭秘”噱頭,大做翻案文章,歪曲和貶損英雄。放大視野再看,這股逆流也一直在國際社會暗涌。日本右翼分子始終在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數(shù)字上大做文章,千方百計否認屠殺之實;歐美學界對二戰(zhàn)歷史的修正趨于公開化政治化,圍繞于此的敘事之爭從未停止。許多行為本質上就是通過重塑或篡改歷史記憶達到解構主流、服務私利的目的。銘記歷史、警示未來,要求我們時時提高警惕,在翔實準確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研究分析之上牢固建立中國抗戰(zhàn)“史識”,不斷消滅歷史虛無主義侵入的空間。
前進道路上,越是面對風險挑戰(zhàn),越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相關的國民教育越要持之以恒、行之有效。中國人向來敬畏歷史,重視歷史教育,而面對全新的外部環(huán)境和傳播生態(tài),我們在挖掘史料的同時,更要善于用史實發(fā)言,讓“史識”春風化雨、入腦入心。在重大時間節(jié)點,以嚴肅儀式和深入教育,啟迪全體國人特別是青少年不忘歷史、不忘先烈,知曉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漫長跋涉、苦難輝煌,正是撥云見日、正本清源之舉。與之同時,我們更需要探索常態(tài)化大眾化的歷史教育方式。近些年,紀錄片《二十二》等文藝作品引發(fā)熱議,抗戰(zhàn)老兵、戰(zhàn)疫英雄等走上“開學第一課”講臺觸動人心。如何找到更多適宜當今時代的歷史教育方式,正呼喚全社會一起努力。
75年前的偉大勝利向世人證明,中華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75年后新的風雨征程,正呼喚這一代人的作為。銘記歷史、捍衛(wèi)“史識”,這是我們構建正確史觀、保持清醒判斷的基礎,也是我們堅定信心、走向未來的必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