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jīng)受住無數(shù)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同中華民族具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是密不可分的。
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影響下,中華民族形成了濃厚的家國情懷,仁人志士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作為人生理想。即使一時實現(xiàn)不了“平天下”的夙愿,也要堅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信條。在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核心,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激勵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精神力量。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內(nèi)涵和重點。在當代中國,祖國的命運與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密不可分。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xiàn)。
愛國是每個中國人應盡的崇高道德義務。把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統(tǒng)一起來,有利于通過情感認同來增強政治認同,通過文化自信來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針對有些人把“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割裂開來的觀點,鄧小平同志曾明確指出:“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chǎn)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么呢?港澳、臺灣、海外的愛國同胞,不能要求他們都擁護社會主義,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對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否則怎么叫愛祖國呢?”
各民族共同鑄就輝煌歷史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多樣,地理環(huán)境、生產(chǎn)水平等有不小差異。中華民族要實現(xiàn)“一體”,必然“多元”。只有“多元”,才能“一體”,看似矛盾,卻是必然。“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基本格局,而維護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紐帶就是愛國主義精神。
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的理念形成很早,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強化。雖然“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秦朝以后中國在政治上的統(tǒng)一時期占2/3,而且越是分裂的時候越是渴望統(tǒng)一。愛國主義傳統(tǒng)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維護祖國獨立、統(tǒng)一而英勇奮斗。
南宋陸游在臨死的時候仍然不忘國家統(tǒng)一,告示自己的后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南宋的文天祥領兵抗敵,戰(zhàn)敗被俘后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入侵,進一步激起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如何趕上甚至超過東西方列強,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從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發(fā)起的洋務運動,再到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發(fā)動的戊戌變法,一直到孫中山等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都先后失敗了,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不僅沒有破滅,反而更加強烈。正如林則徐所講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中國共產(chǎn)黨在創(chuàng)建之時,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90多年來,我們黨團結(jié)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是愛國主義的偉大實踐和輝煌篇章。中國共產(chǎn)黨也在這一偉大實踐中付出了最大犧牲,贏得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與擁護。
世界文明的消亡,大多數(shù)來自外族入侵。中華民族歷史上也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外族”入侵,但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tǒng)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tǒng)自居。秦漢雄風、大唐氣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鑄就的輝煌歷史。
新征程上,要高舉愛國主義這面精神旗幟,把維護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作為著力點和落腳點,既防止大漢族主義和“夷夏之辨”,也防止本民族利益至上的狹隘民族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尤其是,要警惕任何形式的“去中國化”行為,對于不利于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jié)的言行都要依法進行打擊。
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
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有作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獨特精神著稱于世。愛國主義精神既是維護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標識,也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天的中國創(chuàng)造了令世人矚目的奇跡,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但硬實力和軟實力并不完全匹配。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經(jīng)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例如,一些人宣傳歷史虛無主義,抹黑黨史和國史、詆毀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試圖挖掉愛國主義的文化根基。又如,個別國家揮舞價值觀大棒,設置了一個個“話語陷阱”;利用網(wǎng)絡等散布“中國崩潰論”“文明沖突論”等,竭力唱衰中國,打壓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如同歷史上解決“挨打”“挨餓”問題需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一樣,今天解決“挨罵”問題,同樣需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勇氣和智慧。當然,新征程上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與擴大對外開放結(jié)合起來,要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總之,愛國不能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而要把個體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個體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做到扎根人民、奉獻國家。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歷史使命,也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