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洪澤區(qū)“四辦”機制的建立和實施,對河湖管理工作長期積累下來的問題進行集中清理和化解,促進了水質提升和生態(tài)修復,相關工作經驗得到上級認可和推廣,也讓我們得到了很多有益啟示。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導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河湖管護,不能也不允許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必須始終將解決實質問題作為工作目標和導向。洪澤區(qū)河長辦把解決問題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切入口,敢于直面問題,堅決擔當作為,通過“四辦”機制,層層壓實工作責任,突出解決重點問題,治理重點河道,特別是省、市、區(qū)領導擔任河長和對居民生產生活影響較大的河道,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答好河道治理管護這道“民生題”。
二是立足實際創(chuàng)新。實際的,才是實效的。不切實際的胡亂創(chuàng)新,不僅不會取得實效,還可能淪為“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的翻版。對上級布置河長制工作時,到底是另起爐灶,再搞一套機制辦法?還是與既有的農村“五位一體”管護模式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洪澤區(qū)河長辦統(tǒng)籌考慮到綜合效益和行政成本后,選擇了后者,實現(xiàn)了老模式與新機制的成功“嫁接”,生長出一個上接“天線”(上級的新要求),下接“地氣”(該區(qū)完成任務的成功做法)的新機制,成功實現(xiàn)了效益“增肥”與成本“瘦身”的“雙豐收”。
三是推動各方盡責。責任擔當是領導干部必備的基本素質,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也才能有多大作為。責任,不是孤立的,必須堅持層層明責、履責、考責、問責,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掉鏈子、不打折扣,才能確保工作任務圓滿完成。洪澤區(qū)通過“四辦”機制把區(qū)領導、各鎮(zhèn)(街道)、各部門,甚至是基層保潔巡河人員等各個方面責任心和作用全部激發(fā)了出來,形成了人員更多、但分工更細的責任“共同體”與工作“同心圓”,構建了“勠力同心,其利斷金”的良好格局,推動了各個問題的交辦解決。
四是推行閉合管理。管理出效益。但管理不好,不僅產生不了效益,還可能適得其反、事與愿違,只有形成閉合管理,參加管理的都是管理者,但不都是領導者,領導者只是管理者中的一部分,才能解決問題,實現(xiàn)預期目標。“四辦”機制串聯(lián)了問題解決“查、處、究”的流程,形成了完整的閉合管理系統(tǒng),真正做到事事有落實、件件有回應,促進了河長工作規(guī)范有序開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