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的英雄需要全社會珍視,更需要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在見義勇為認定方面,堅持“寬進嚴出”原則,將最大程度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淚”情況發(fā)生,對弘揚正氣、呵護善舉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市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見義勇為行為的確認、申請或舉薦時限、保障、獎勵都作出了詳細規(guī)定。該《辦法》提出,見義勇為的獎勵標準為1萬元到100萬元,事跡特別突出、影響特別巨大的,還會酌情增加撫恤慰問獎金。《辦法》還規(guī)定,保安員、輔警等負有約定義務的人員也納入見義勇為獎勵范疇。
從制定保障措施的周全性和獎勵力度來看,廣州市的相關規(guī)定值得各地借鑒的是其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即條款中的“寬進嚴出”原則,將最大程度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淚”情況發(fā)生,對弘揚正氣、呵護善舉具有重要意義。
不顧個人安危去保護他人利益就是見義勇為,這樣的英雄需要全社會珍視,更需要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至少不能讓英雄寒心?,F(xiàn)實中,確實會遇到一些情況存在爭議。比如:在外地見義勇為之后,誰來保障權益?保安和輔警同犯罪分子搏斗后致殘,算不算見義勇為?對此,《辦法》給出了明確答案:廣州戶籍人員在本市以外見義勇為的,享受同等待遇;就算在當?shù)匾呀?jīng)領取撫恤金,差額部分也會補齊。這種“應認盡認”的做法值得肯定,也比較符合實際。
筆者認為,《辦法》更大的突破在于,將保安員、輔警、治安聯(lián)防員、交通協(xié)管員等負有約定義務的人員也納入了見義勇為的認定范疇。在此之前,很多地方將他們排除在外,原因可能是認為類似抓小偷這樣的事情,對于普通市民是見義勇為;對于保安員、輔警、治安聯(lián)防員、交通協(xié)管員等,則是職責范疇內的義務。事實上,這種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不利于弘揚見義勇為精神。
簡單說,對于保安員、輔警、治安聯(lián)防員等群體來說,很多事情雖然該做,但就算不做也不違法,至多是失職,遭到道德譴責,最壞的后果可能是解聘。相反,如果他們挺身而出,同違法犯罪行為堅決斗爭,很多情況下就會超過約定義務的要求。于公,這當然值得嘉獎,但獎勵和保障力度往往比不上被認定為見義勇為;于私,很多人也因為得不償失,干脆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實,只要人們做出了超出約定義務的舉動,就應當認定為見義勇為,在工傷待遇之外補足差額,因為他們“本可以不這樣”,與見義勇為“不計個人得失”的道德內涵完全相符。
同時,對于警察這樣負有法定義務的人員,也不應一律排除在“見義勇為”之外,如果事跡發(fā)生在休假時、下班后,也應當認定為見義勇為,這同樣是基于實事求是的原則——做了本可以不做的事,冒了本可以不冒的險。
就像對正當防衛(wèi)的認定不應過于教條一樣,呵護一種寶貴而稀缺的美德,也不應當將有些群體事先排除在外,而是應立足實際,遵循“寬進嚴出”原則,對一切本可以不做卻有利于他人的行為盡可能全部納入其中,然后再作出科學認定,予以恰當?shù)莫剟詈捅U稀?/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