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務公文,是為處理日常工作中的具體事務而寫作的實用文體,主要用于溝通信息、安排工作、總結得失、研究問題等,是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通常帶有總結性、宣傳性和鼓舞性的特點。常見的事務公文主要有計劃、總結、調查報告、領導講話稿和典型材料等。評判一份事務公文質量的高低,主要用其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這個標準來衡量。筆者結合自己文字工作的實踐與思考,著重就如何增強事務公文的思想性這個話題,談幾點個人的認識和體會。
一、事務公文思想性的內涵
思想性是指文藝作品或文章著作中所表現(xiàn)的政治傾向和社會意義。所謂事務公文的思想性,通俗點講就是事務文書文字背后蘊含的深意,是一篇文稿所要表達的核心主旨。它可以是已被普遍認同的具有時代性的觀點、信息,也可以是作者對此類觀點、信息進行提煉、升華后形成的真知灼見。事務公文的思想性主要體現(xiàn)在文章的“神”上而非“形”的方面,它不是“四六句子”的拼湊堆砌,不是排比對偶的華麗運用,不是大小標題的平仄對仗,而是對事物的透徹分析,對問題的獨到見解,對觀點的精準提煉。總之,凡能引發(fā)人的思考、激活人的思想、啟迪人的思維、開闊人的思路的觀點、看法、意見等,皆可稱其為文稿的思想性。一般來講,事務公文的思想性集中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導向正確。這是保證思想性的前提。思想性和政治性密不可分。作為事務公文的起草者,要時刻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文稿內容組織和語言表達,不能與現(xiàn)行宣傳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級指示精神等相違背,必須要跟緊上級精神和時代要求。就當前而言,必須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黨和國家的發(fā)展理念保持一致。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的思想,如果我們再在文稿中表達“先發(fā)展經(jīng)濟再治理環(huán)境”的觀點,就是導向不正確,文章也就談不上有思想性了。
第二,言之有物。這是形成思想性的基礎。不同的事務公文有各自的行文特點和規(guī)范,但共性的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不能泛泛而談、空洞無物。比如:寫領導講話稿,就要圍繞上級相關指示精神,密切結合本單位本部門的工作實際,鮮明地表達出講話者的新觀點、新看法,若只有優(yōu)美的詞句而沒有實質的內容,與會者聽起來就會味同“嚼蠟”,更不會引起共鳴和反響,起不到推動工作、解決問題的實際作用;寫工作總結,就應如實地指出工作中所取得的經(jīng)驗和存在的不足,總結歸納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以利于推廣復制,更好地指導今后的工作實踐;寫計劃方案,就應具體反映出下一步工作所要采取的措施和實施步驟,使人一看就明白該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云遮霧罩、霧里看花,等等。
第三,深刻透徹。這是體現(xiàn)思想性的關鍵。深刻透徹就是認識事物、看待問題要有深度,能夠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努力在探索規(guī)律、認識真理上有新發(fā)現(xiàn)、新認知、新提法,在解決問題上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簡單地成為政策的“傳聲筒”“復印機”。“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語不驚人死不休”,講的就是在“新意”和“深度”上用力。“想別人之不曾想,觸別人之不曾及”,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剖析事物發(fā)展的深層動因,并由此提出更深入獨到的觀點和見解,進而使人為之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二、增強事務公文思想性的方法
增強事務公文思想性雖無明顯的捷徑可走,但也有一些方法和技巧。
第一,用哲學思維來打底。說事論理、以言飾文是材料的本質要求。這個“理”就是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就是畫龍之點“睛”、吹糠之見“米”。要想行文有“理”,首先得打牢哲學功底,把思維方法搞正確,闡述的觀點、作出的結論須立得起、站得住,經(jīng)得起推敲。因此,須深鉆細研《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矛盾論》《實踐論》等經(jīng)典哲學著作,尤其要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掌握和運用“發(fā)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tǒng)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lián)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防止僵化、片面、靜止、孤立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這樣,寫出的文稿才有思辨性、說理性、邏輯性,使人信服并能引發(fā)思考、獲得教益。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和文章中多次強調的“兩山論”,就生動闡述了經(jīng)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保護的關系,鮮明地體現(xiàn)了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思維,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光輝,具有極強的思想性,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第二,用偉人之言來論證。要善于借梯登高、借力打力,學會引用權威論述來闡述、支撐自己的觀點,以此強化對受眾的說服力,使人感到言之有據(jù)、言之有理,進而感到信服。采用這種方法,往往會收到四兩撥千斤之效,使呆板的文稿更加神采奕奕、亮眼奪目。
比如,一位領導干部在講話中闡述團結的重要性時,引用了毛澤東同志的話語:“有兩種團結是絕對必要的,一種是黨內團結,一種是黨同人民的團結。這些就是戰(zhàn)勝艱難環(huán)境的無價之寶,全黨同志必須珍愛這兩個無價之寶。”再如,一位領導干部在文章中,使用了鄧小平同志“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等語言闡述開拓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又如,一位領導干部在黨課講稿中闡述保持戰(zhàn)略定力時就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的觀點。
第三,用名言警句來點睛?,F(xiàn)實中常有這種現(xiàn)象:很多人闡述一個觀點、論述一個道理,總是絮絮叨叨,唯恐言之不盡、意之不逮,往往功夫沒少費,到頭來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究其因,除撰寫者的行文功力因素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會點睛之術。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說的、寫的并經(jīng)過實踐證明的結論或警世的言語。這些經(jīng)歷過時光之河千淘萬漉而流傳下來的珠玉之言,大都是哲人思想的精華、智慧的結晶。如果能在事物公文寫作中恰當?shù)匾?,不僅能很好地揭示主題、表達觀點,而且能使文稿更有精神、更有風骨,給人以含英咀華之感,進而受到鞭策和鼓舞。比如,最近被刷屏的河北衡水中學校長郗會鎖在網(wǎng)絡升旗儀式上的講話中,借用了契訶夫的名句“困難與折磨對于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就的將是鋒利的尖刀。”再如,一位領導干部在黨課講稿中,引用拿破侖的名言“世界上有兩種武器:一個是劍,一個是思想,最終思想會戰(zhàn)勝劍,思想的原動力在于人的信仰”來論證信仰的重要性。
第四,用詩詞典故來增色。在事物公文寫作中,如果能巧妙而恰當?shù)匾迷娫~典故,學會用少量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思想,就會給人以生動、鮮活的印象,使文稿更加貼切傳神,說服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強。比如,毛澤東主席在黨的七大閉幕詞中,巧妙引用 “愚公移山”的典故,既表現(xiàn)出思想浪漫、語言生動、膾炙人口的特色,又表現(xiàn)出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因而流傳至今,仍放射著思想的光芒。再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先后引用“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等思想性極強的詩句,使人聽后入心入腦、獲益匪淺。又如,一位領導干部在黨課中這樣講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與什么人在一起很重要。與誰為友,決定了你的層次;與誰為對手,決定了你的水平;與誰同行,決定了你的智慧。”這段話巧妙引用“孟母三遷”的典故,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凈化朋友圈的意義,為整篇文稿增色不少。
第五,用俗語俚言來調味。流傳在生活當中的俗語俚言,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中蘊含著寶貴人生的哲理。如果在事務公文寫作中能恰如其分地引用這些俗語俚言,不僅能增強文稿的趣味性,使之更帶泥土味、更加接地氣,而且能變深奧為淺顯、晦澀為直白、枯燥為形象,使說理更加深入淺出、生動透徹,從而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與情感認同。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引用“患難見真情”“朋友多了路好走”“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 “一勤天下無難事” “人在事中練,刀在石上磨”等諸多具有思想性的俗語,樸實無華,入情入理,比起長篇累牘講大道理要深刻得多。再如,一位領導干部在民主生活會材料中,就引用“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擺,理越明”“好鼓一打就響,好燈一撥就亮”“只有千里的名聲,沒有千里的威風”等俗語,生動闡述了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僅為嚴肅的文稿增加了趣味,而且讓人聽后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又如,一位領導干部在闡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時,這樣寫道:“解放思想,黃金萬兩;思想解放,蒸蒸日上。觀念陳舊,邁不開步;思想保守,永遠受苦。所以,解放思想一定要來真的、來硬的、來實的,不能云里來、霧里去。”這段話巧妙引用群眾的口頭語,話語雖淺顯直白,但不乏思想性和哲理性,使人更加容易接受,遠比空洞地講道理更能觸動受眾的柔軟內心。
【公文寫作欄目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