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浩 外交學院戰(zhàn)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
我今天講座的主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當前國際形勢的總體判斷。那么,我們怎么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占據(jù)了人類的道義制高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核心價值,對中國外交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們如何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我將分五個方面給大家作介紹。
一、如何認識當前國際形勢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處于轉型時期的世界和中國是當前國際形勢的一個重大特點。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從世界角度考慮,發(fā)出“時代之問”。
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問道:“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要弄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我們從哪里來、現(xiàn)在在哪里、將到哪里去?”2018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問道:“人類社會向何處去?亞洲前途在哪里?”這么一種“時代之問”是提給人類的,也是提給我們中國的。
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會提出這樣的“時代之問”,并且試圖要給予回答?我們先看一看世界是什么樣的狀況。
回首過去,近代世界是強權政治的世界。過去500年,世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時代,誰強誰就控制一切,誰就征服別人、壓制別人。到了20世紀,意識形態(tài)競爭激烈,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對抗,整個世界處于戰(zhàn)爭的邊緣,我們把它稱為冷戰(zhàn)時代。蘇聯(lián)解體,冷戰(zhàn)結束,美國自認是“一超”領先的超級強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所以,過去的世界應該說是一個失衡的世界、不平等的社會,同時意識形態(tài)或者政治制度的對抗、對立非常鮮明。
那么,在過去的世界當中,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在古代,中國是以“天下觀”來看待世界,其建構的是一種東亞的世界秩序。當然,那時候的西方,在西方文明基礎之上,形成了羅馬帝國或者歐洲王國。古代世界是一個不同文明相對同時并存的世界。中國在東亞社會發(fā)揮了主導的作用,而中華文明則是一種非常亮麗光鮮的文明。
到了近代,中國受盡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帝國主義的擴張之苦。中國在過去百余年的歷史里,受盡了各種屈辱。在20世紀后半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但當時的世界卻處于冷戰(zhàn)格局初步形成之時,所以當時的新中國一度面臨非常惡劣的國際環(huán)境,受到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美國帝國主義的壓制??梢?,當時的世界是一個緊張對抗的世界。
冷戰(zhàn)結束以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面向世界,也走向了世界。但是,單極霸權下的美國卻把中國作為一個不確定性對象來對待,并對中國采取一定的牽制、限制乃至壓制。所以,在過去一段時間,中國是在屈辱當中奮進的。
而今天的世界,應該說正處于一個轉型時期。我們的黨和政府對世界形勢作了一系列重大判斷。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歷史昭示我們,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要發(fā)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世界形勢作了進一步評估和分析,報告里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fā)展,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