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調研期間,提出沿著精致城市方向發(fā)展。建設精致城市,是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施高質量發(fā)展和建設美好生活應有之義。從整個國家的發(fā)展版圖上看,越是經(jīng)濟發(fā)達的城市,往往越注重城市的精致化建設、精細化管理。精致的設計理念、系統(tǒng)的科學布局,以及對問題的不懈改進,理應成為每個城市的建設追求。
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以頂層設計引領精致城市建設。“知”與“行”有三種關系。一是先行后知,二是知行合一,三是先知后行。三種關系,針對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作用。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基本采取“先行后知”輔之以“知行合一”的理念,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是由于在改革開放初期,沒有現(xiàn)成經(jīng)驗可以借鑒,對“什么是城市”“如何建設城市”的認識也不夠清晰,在這種情況下。建設城市只能大膽闖、大膽試,一點點摸索,出現(xiàn)問題及時應對,發(fā)現(xiàn)問題馬上糾正,在實踐中逐步明晰城市建設的方向和路徑。所以,“摸著石頭過河”——“先行后知”“知行合一”是改革開放初期城市建設的理性選擇,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但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水平的顯著提高,城市人口快速增多,城市綜合實力持續(xù)增強,城市發(fā)展質量明顯改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的城市總數(shù)從1978年的193個發(fā)展到2017年的657個,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 17.92%發(fā)展到 2017年的58.52%。如果還要“摸著石頭過河”,一旦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xiàn)顛覆性錯誤,損失將是無可挽回、無法彌補的。所以,現(xiàn)在要把理念轉變?yōu)橐?ldquo;頂層設計”為主,輔之以“摸著石頭過河”,也就是“先知后行”輔之以“知行合一”“先行后知”。“摸著石頭過河”屬于問題思維,“頂層設計”屬于目標思維。從問題思維轉為目標思維,有利于加強城市建設的系統(tǒng)性和前瞻性,能夠對城市建設進行全面、系統(tǒng)、科學的規(guī)劃,防止出現(xiàn)方向性錯誤;有利于有效銜接各項城市建設措施,克服城市建設中各自為政的片面性;有利于降低城市建設的成本,避免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相互扯皮、拖延不決的現(xiàn)象。
因此,建設精致城市,要在“頂層設計”上下足功夫,尤其要明確精致城市的內涵與外延。精致城市的內涵,就是城市的人文精神;精致城市的外延,就是城市的人文精神在城市建設方方面面的體現(xiàn)并由此形成的城市風格。明確了城市的人文精神,才可以通過精當規(guī)劃、精美設計、精心建設、精細管理、精準服務等方面來體現(xiàn)這種人文精神,才可以凸顯城市的風格。
處理好“特”與“普”的關系,以鮮明特色點亮精致城市建設。在精致城市建設中要處理好“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是處理好“知”與“行”關系的進一步深化。
精致城市的“普遍性”,就是凡是精致城市,在城市規(guī)劃、設計、建設、管理、服務等方面,都以精致為標準;精致城市的“特殊性”,就是每一座精致城市在城市規(guī)劃、設計、建設、管理、服務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理念。精致城市一定是特色鮮明的城市。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的威尼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到中國的蘇州、杭州,無不如此。
以公園為例。不論是哪個城市建設一座公園,都可以在公園的基礎設施、花草樹木以及亭臺樓閣上設計建設得非常精美,這就是精致城市建設中的普遍性。但一個城市的公園如何避免與別的城市公園同質化,這就是精致城市建設中的特殊性。如公園里的灌木造型,一看就知道這是這個城市理念特有的體現(xiàn);公園里的衛(wèi)生間,一走進去就能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濃濃氣息;公園里的建筑物,一打眼就是這個城市的深刻印象。假設一個城市要凸顯海濱城市的特色,就完全可以把包括衛(wèi)生間在內的各種建筑物的外殼及里面的設施、灌木的各種造型、道路的各種標志等,都以海洋生物、海洋顏色、海洋精神等作為設計的藍本。
處理好“內”與“外”的關系,以內外一致織密精致城市建設。在精致城市建設中,既要處理好“理念”與“表現(xiàn)形式”的關系,又要處理好“面子”與“里子”的關系。
首先要處理好“理念”與“表現(xiàn)形式”的關系。“理念”統(tǒng)領“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形式”服務服從于“理念”。也就是說,精致城市的“內涵”一旦確定,城市的規(guī)劃、設計、建設、管理、服務等,就必須圍繞著“內涵”展開。“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在展現(xiàn)“內涵”的各項標準上,各項標準許多方面都可以通過各種指標來明確。有了標準,就要不折不扣地抓落實,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
還要處理好“面子”與“里子”的關系。精致城市的建設,不但要抓主干道、重點建筑物、主要景點等“面子”,更要抓城市深處的“里子”,二者不可偏頗。從某個方面來講,“里子”比“面子”更重要。因為“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才是精致城市建設的目的,而與百姓密切相關的小區(qū)、胡同、生活設施等建設最能進入百姓的“法眼”。
處理好“硬”與“軟”的關系,以“軟硬兼施”夯實精致城市建設。精致城市建設,既有物質層面的要求,也有精神層面的要求。一“硬”一“軟”,二者既相互依賴,又相互促進。毫無疑問,我們需要“硬”建設來展現(xiàn)“精致”,更需要“軟”建設來成就“精致”。
“軟”建設對“硬”建設的作用,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軟”建設是發(fā)動機,為“硬”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如果能把建設精致城市上升到理想信念的境界,這個城市想必定會精致。“軟”建設是燈塔,為“硬”建設指明方向。只有“軟”建設確定的精致城市的內涵與外延,才有“硬”建設的施展拳腳。“軟”建設是源頭活水,為“硬”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沒有認識能力、判斷能力、競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支撐,就難以持久。“軟”建設是防火墻,為“硬”建設保駕護航。表現(xiàn)在出于對精致城市的認識和追求,應出臺各種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等所提供的制度保障,二是出于對精致城市的認同和向往,應喚醒民眾參與精致城市建設的自覺性。
由此可見,“軟”建設是“硬”建設的基礎。在精致城市建設中,要防范出現(xiàn)重“硬”輕“軟”、急功近利的錯誤傾向,把“軟硬兼施”作為精致城市建設的題中之義。
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以共建共享推進精致城市建設。“主體”就是城市的居民,“主導”就是城市的黨委和政府。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享。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不僅涉及到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還涉及到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工作方法,更涉及到建設精致城市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精致城市建設沒有黨委和政府的主導,沒有廣大城市居民的全面參與和支持,都是難以想象的。
在精致城市建設中,可能出現(xiàn)重視黨委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弱化甚至拋棄廣大城市居民主體作用傾向。這種傾向,有可能偏離廣大城市居民對精致城市的認同,從而無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更有甚者,可能形成“精致城市建設是當官的事,與百姓無關”的認識。
“主體”與“主導”的結合,貫穿于整個精致城市建設的始終。從方案的制定、實施到后續(xù)的維護,都需要“主體”與“主導”緊密結合。精致城市的建設方案有宏觀也有微觀。一些微觀方案如小區(qū)的衛(wèi)生管理、花壇維護等,如果以購買服務方式來承擔其職責,既可以提高他們的責任感,又可以減輕政府負擔,還可以收到可持續(xù)性的維護,充分體現(xiàn)共建共享理念。“主體”與“主導”的關系處理得好,精致城市建設就會事半功倍,反之就是事倍功半,甚至出現(xiàn)決策失誤。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