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干部考察材料,是指干部考察機構和人員在干部考察工作告一段落后,經過分析、綜合整理而成的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綜合性評價材料,它是公文的一種,具有一定的法定效力和規(guī)范體式,其語言風格、結構格式、功能作用有著鮮明的特點。具體來說有以下十個方面:
1、工作的政治性
干部工作是一項很嚴肅的工作,考察材料也是如此,從它的產生過程,到它的具體內容都具有很強的政治效用,是十分嚴肅的政治性行為和政治性材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干部考察工作必須堅持黨管干部原則,突出政治標準,把考察對象的“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考準考實。
2、評價的權威性
考察材料是考察者代表組織對領導干部的綜合表現,通過書面材料對其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和評價,一經形成就具有了一定的確定力。其一字一句,都關系到對干部的正確使用和培養(yǎng),而且考察材料還要存入本人檔案長期保存,對考察對象的政治前途產生影響。有些評價性的文字,就是考察對象離開人世之后,也是蓋棺定論的依據之一。這種權威性和組織部門的權威性緊密相關相得益彰。
3、表達的客觀性
是指考察材料必須建立在實事求是地深入考察基礎上,對評價對象的鑒別和評價要與考察對象實際情況相一致,引用的數字、事例要準確無誤,符合客觀事實,而不是憑主觀想象虛構而成。比如,有的材料寫到某鄉(xiāng)鎮(zhèn)領導駕著小舢板去某島嶼抗擊12級臺風,這就明顯違背基本常識。
4、感情的中立性
是指在形成材料過程中,對考察對象的評價不能帶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和傾向意圖,要保持一種中立態(tài)度,不虛美、不掩惡。這種中立性在差額考察中,在對一些被考察對象的比對中尤其重要。它必須建立在真實的事例基礎上,如果失真,就會給決策造成失誤、貽害無窮。
5、文字的寫實性
是指在文字表述中,多采用寫實或白描方法。對考察對象進行表述,俗稱畫像,不是用一般概念化的描述,而是用簡短的語言真實形象地勾勒考察對象的特點、本質、性格,做到形神兼?zhèn)?,使之如見其人。比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寥寥幾筆,讓孔乙己的神情氣質躍然紙上。即使上千年的人物,白描手法用得好,今天依然可以想象他們的風采神韻。比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場“身長八尺,面如冠王,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這句話是第二十八回描寫的,惟妙惟肖,傳神得很,與后文關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輝映,宛然成章。當然,舉這樣的例子只是說明白描的功效,考察材料肯定不能寫成這樣。它追求的是平實易懂,不要文白夾雜,故弄玄虛,避免使用生僻晦澀的語句,不堆砌辭藻,亂用修辭詞語,更不能用夸張、渲染等手法。
6、過程的時段性
考察材料是對干部在某一崗位、一定時期德才表現和思想狀態(tài)進行的階段性評價。因為我們在較短時間內無法掌握考察對象以前的所有表現,更無法預測他的未來,只能截取他的一段時間內的表現做有根據地客觀總結和評價。另外,考察材料的時段性還指考察者,即撰寫者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材料,沒有十分充裕的時間去充分醞釀、構思、反復修改和廣泛論證。
7、適用的指向性
是指根據組織需要可對考察對象分為無任用考察和任用考察,在文字表述上各有側重。作為考察者來說,組織并沒有授權讓我們推薦誰、使用誰。但有時,我們又是帶著組織的意圖去考察的,于是在這兩難中,就需要選好取材的范圍、表述的側重點以及考察者的突出特點,在不直接說明的情況下,在有限的篇幅中,字里行間表露出目的,讓領導一目了然。這有點類似古代史書里講的“春秋筆法”。即在客觀記敘中表現出思想傾向,而不是通過議論性文辭表達出來。比如,對擬提拔使用的,要突出實績和特長;對后備干部,要突出基本素質和潛能;對主要領導,要突出政治能力和駕馭全局能力;對適合組織部門的,要突出公道正派;對適合宣傳部門的,則要圍繞思想理論水平;對實干型的,要側重他干了哪些事,怎么打開局面的;對理論型的,要側重理論水平怎樣,發(fā)表了哪些文章。同樣是對政治理論的學習,張某某用初步掌握來修飾,李某某是系統(tǒng)掌握,細心的人一看便知兩人的高低,千萬不要穿靴戴帽,弄錯對象。
8、表述的精煉性
是指在文字表述上要求在規(guī)定的字數內,用簡明扼要、高度概括性的語句和文字來表述考察對象的整體特點。
9、材料的規(guī)范性
材料的行文方式、使用范圍、處理程序都具有完整的規(guī)范標準。除因特殊情況外,任何人都不能隨心所欲,我們只能按照規(guī)定格式和規(guī)定內容加以文字表述。如考核對象五要素、簡歷、德才表現、培訓情況、受表彰情況及要注意的問題。除此之外,沒有多余的空間。
10、使用的保密性
是指考察材料只能在規(guī)定范圍內供從事干部調配以及研究干部配備的領導參閱使用??疾旌笳泶鏅n,嚴禁擴散范圍和做其他用途。
二、提高干部考察材料質量的八大妙招
既然干部考察材料具有以上10個特性,那么在具體開展干部考察環(huán)節(jié)上,就要有針對性地加以重視。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20字好干部標準,進一步探索提高干部考察材料質量的新路子,練就“火眼金睛”,真正把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把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四鐵”干部選準用好。
1、多聽廣看,把“底子”打厚
所謂多聽,就是談話對象要廣泛,盡量多聽取意見,凡是涉及到考察對象的人都要力爭多談多了解,做到談話對象要廣泛。廣看就是凡涉及考察對象的文字材料,比如工作總結、人事檔案、學習書目、讀書筆記、黨校的學習成績、各時期考察材料等資料以及工作場景都要力爭看到。這樣,才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感性材料,才能對考察對象有最直接、真切的感受和了解,對他的認識才最深刻,也往往能啟發(fā)我們寫材料的靈感,保證材料的質量。這些都是二手材料無法比擬的。雖然寫考察材料時間緊、任務重,但這點必須要有保證。
2、深究細談,把“樣子”畫準
所謂深究,就是凡是對形成材料有用的事例、觀點、有關問題要深入了解,一問到底,對在談話中發(fā)現的蛛絲馬跡要仔細追問,直到弄清為止。尤其是一些不為人所重視的細節(jié),更要詳細了解。要始終明確我們考察的目的,就是為了了解此人。所以在談話中一定要圍繞這個中心,對談話對象循循善誘,正確引導,使他們既放下包袱,又不感情用事。既談工作情況,也談被考察對象在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的特點,不斷挖掘最有代表性、最能說明問題、最能打動人的典型事例;最能反映干部成績和特點的典型數據;最能說明干部政績的工作成果。比如,我們經常寫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強,怎么強,表現在哪里,承辦了哪些大型活動,擔任了什么職務,做了哪些事情,起到了什么效果?都要有所了解,不能憑空下結論。
3、消化吸收,把“里子”壓實
就是對所獲取的材料要認真閱讀,對談話過程要認真記錄、反復回憶,對看到的場景,談話對象的表情、語氣等等,要全部在大腦中不斷重現,把掌握的感性素材,爛熟于心、內化于腦。對考察對象基本有個大致的印象和論斷,寫材料時要心中有數,不能寫到哪算哪。動筆前考慮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分幾部分來寫,即行文要有層次性,根據需要采取并列式、遞進式、連貫式、總分式等。
4、綜合分析,把“料子”做精
對考察中了解到的第一手材料和情況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進行全盤的思考分析,精心提煉觀點,挖掘典型事例,得出有價值的判斷。在材料的組織上,要根據主旨內容來決定材料的詳略,不要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要鑒別、篩選,做到重點突出、特點明顯。人的活動是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能夠用以證明的事實較多,必須加以甄別,運用那些能深刻揭示和反映人物本質特點和內部聯系的事實,注意把事件和觀點統(tǒng)一起來,能夠從錯綜復雜的問題中,把握本質,分清主次,高質量完成組織賦予的任務。
5、知識廣博,把“面子”爭足。
因為被考察者往往是不同崗位的干部,其工作職責、內容、要求及所取得的效果表現形式都是不同的。比如,對醫(yī)院院長主要是看他一年醫(yī)治多少病人,公安局長則是看他轄區(qū)內的發(fā)案率和破案率等等,不一一枚舉??疾觳牧系淖珜懻咭煜じ餍懈鳂I(yè)各層次各崗位的情況及各類談話人員心態(tài),只有事先熟悉了解行情,在寫作時才不至于說外行話,才不至于把不準、拿不穩(wěn),才能在材料中體現出不同地域、行業(yè)、崗位、層次干部的特點。當前,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髓,掌握運用新詞語。如,“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高質量發(fā)展”“供給側改革”“現代化經濟體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高素質專業(yè)化”“專業(yè)能力、專業(yè)精神”等等,把握上級黨組織關于干部工作的最新精神和指示要求,使干部考察材料真實展現干部的特點,反映組織的需求,體現時代的特征。
6、文字精當,把“句子”煉簡。
就是高度概括濃縮,遣詞造句、文字表述精煉準確,不拖泥帶水,力求以最少的文字,表達最為豐富的內容。從句子層面說,語意一致的要注意壓縮合并。比如“愛學習肯學習,能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政治理論學習,堅持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工作實際。服從調訓安排,在做好工作的同時,能積極參加區(qū)委黨??萍壐刹坷碚撆嘤柊嗪透鞣N業(yè)務培訓班學習。”這么一大段話,其實可以合并為“愛學習肯學習,能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政治理論學習和黨校理論培訓。”從字詞層面說,要抓住最能體現考察對象特征的思想、行動、言論、軼事及數據,并運用有一兩句特色的語言,準確精當十分形象地概括出考察對象的顯著特點。如毛澤東對鄧小平的評價“綿里藏針、柔中帶剛”“少年老成、堪當重任”;對葉劍英的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以及很多人對周恩來的評價“舉輕若重”等,不一一例舉。
7、中性平實,把“調子”定正。
就是文字材料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用平實的語言,中立的態(tài)度,翔實的事例來描述考察對象,不唯上、不唯聽、只唯實,將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實的東西反映在材料中,而不是把考察材料寫成通訊報道或先進事跡,或者直接抄被考察者的述職報告。在形成材料過程中,一定要始終明確是我們去評價考察對象,而不是替他說話。特別是在正面評價時,一定要實事求是、注意尺度分寸,不夸張、不拔高,不能把大家和集體的成績說成是一個人的,慎用領先、顯著、巨大等評價性詞語。作出的每一個判斷,都要有充足的理由,讓人信服。
8、敢寫慎斷,把“卷子”交好。
所謂敢寫,就是本著對黨、對人民、對本人、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把群眾反映強烈的而又經過核實的缺點和不足表述出來。所謂慎斷,就是對考察對象的不足之處要花相當精力去思考、去捕捉、去提煉、去反映,據實寫明、分清主次,既不求全責備,也不避重就輕。同時,也要防止簡單化和小丑化或者用一些含糊的語言輕描淡寫帶過。如寫某人不足,通常表述為膽子較小或工作急躁,其實這其中有許多細微差別,膽子較小也可能是過于謹慎,也可能是過于拘謹,也可能是比較內向,也可能是過于細致,也可能是沒有主見等。所以,在反映干部的主要缺點和不足時,要具體、準確,不要用模棱兩可、含意不確切的語言。
【公文寫作欄目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