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面前,良好的社會心態(tài)至關重要。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恐慌焦慮、憤懣苛責等負面情緒的滋長蔓延,會成為現實疫情的幫兇。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社會個體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會促使人們正視現實、保持樂觀,手挽手、肩并肩,凝聚眾志成城抗疫情的強大力量。當前,在加大科學防疫、物質抗疫、組織阻疫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心理抗疫”,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地做好人文關懷與精神支持。
正視疫情發(fā)生傳播的客觀規(guī)律,保持理性思考與冷靜心態(tài)。疫情并非現代才有,翻閱史書可知,“疫”字頻繁出現:“瘟疫傳染,人死八九”“京師大疫,死者無算”“建安二十二年,是歲大疫”……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yōu)閼?zhàn)勝鼠疫、甲肝、非典、各類流感等傳染性疫病付出了大量努力,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很多以前危害極強、傳播極廣的疾病正是在這一過程中被抑制、削弱甚至絕跡的。我們應該認識到,每次疫情的防控都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發(fā)現識別病毒后,還要追蹤變化、篩選藥物、研制疫苗、臨床應用,這些都需要時間。當前,各級政府和醫(yī)療機構都在奮力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搏斗,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指揮下,防控工作高效有序展開。因病毒有較長潛伏期,在人口大流動的時代背景下,確診和疑似患者數量大幅下降必然需要一段時間。只要防控有力,就一定會迎來拐點和下降期,直至結束此次疫情。當前,民眾要加強自身風險防控,正視客觀規(guī)律,不必過分恐慌、過度反應。
堅信國家強大的疫情防控能力,自信自律不自擾。上個世紀末以來,我們經歷了特大洪水、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南方冰雪災害等重大災難,每一次都是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社會快速反應,眾志成城、化險為夷。這彰顯了黨和國家堅決捍衛(wèi)人民健康與福祉的堅強決心和有力行動,彰顯了制度的優(yōu)勢、科學的進步、人民的力量。迅速有效地開展社會動員、以舉國之力抗擊災難,這是“中國之治”的優(yōu)越性,也正是這種制度保障讓我們面對任何災難都能夠保持必勝信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應急管理決策和執(zhí)行效率均已顯著提高,科研醫(yī)療水平及建設保障能力也取得長足進步。作為普通民眾,要多關注來自官方、主流媒體及醫(yī)學專家的權威信息,多看深入一線的調查記者的深度剖析,不傳謠不信謠,不過度敏感,不因為捕風捉影的疫情信息而刺激自身情緒,造成心理負擔甚至應激性心理障礙。只有每個人都擺正心態(tài)、積極應對,才能更好匯聚成防控疫情的強大力量。
病毒無情人間有愛,八方支援賦予我們前行力量。疫情發(fā)生以來,奮斗在一線的醫(yī)務工作者直面恐懼、勇于奉獻;黨員干部挺身而出、擔當作為;保潔員、公交司機、快遞小哥等普通工作者堅守崗位、無怨無悔;無數愛心人士慷慨解囊、無私捐贈。正是他們拋家舍業(yè)、辛苦付出,甚至奉獻犧牲,才讓救援工作得以順利展開、才使整個社會得以正常運轉。這些普通人一方有難、八方相助的擔當和奉獻,是人類最偉大的精神體現,也為我們注入戰(zhàn)勝疫情和一切災難的必勝信念。普通民眾要多關注此類信息,從中汲取力量、鼓舞信心,獲取抵擋風浪、勇敢前行的意志和力量。
要問責但不苛責,冷靜面對防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不斷變化,各項工作也不斷面臨新情況新問題,各相關部門都在高速運轉,密切跟蹤、及時分析、迅速行動,堅定有力、毫不懈怠地做好各項工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央已經做出明確要求,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基層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線。對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不力的,對不服從統一指揮和調度、本位主義嚴重的,對不敢擔當、作風漂浮、推諉扯皮的,除追究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外,情節(jié)嚴重的還要對黨政主要領導進行問責。對失職瀆職的,要依紀依法懲處。我們應當看到黨和國家以及地方各級政府、各類相關機構的努力,也應當保持足夠的理性與理解:在突發(fā)事件面前,無論是集體還是個體都會有準備不足、考慮不周之處。對重壓之下的一線工作者的一些言語口誤、工作細節(jié)不完美之處,只要確屬無心之過、沒有造成嚴重后果,應盡量寬容理解,不應作壁上觀、一味苛求完美,甚至以過度的謾罵譏諷、人身攻擊加重對一線工作者的心理傷害,嚴重挫傷其積極性。
做好防護尊重他人,珍惜當下回歸初心。防控疫情,人人有責。每個人都應積極做好自身防控,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不囤積浪費物資,不隨意丟棄口罩,避免給社會和他人造成負擔。尊重他人,對疫情嚴重地區(qū)人民和返鄉(xiāng)者抱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不歧視不排斥,不隨意泄露感染者隱私信息。珍惜健康安寧,多和家人朋友作思想交流,規(guī)律作息,充實自我,以陽光心態(tài)積極生活。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尋求必要心理援助。當前許多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與社會團體都在積極行動,為社會公眾義務提供專業(yè)心理支持、援助和防護服務,避免社會群體性恐慌。若因疫情受到身心困擾,應盡快尋求心理援助,在專業(yè)人士的幫助與診療之下,重新回歸身心健康的積極狀態(tài)。
(作者:祝曉書,系山東社會科學院省情與社會發(fā)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