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首要功能是什么?
文化有很多功能,但其首要功能是什么?費孝通老先生曾語重心長地指出,不要離開人去講文化,文化說到底是人化和化人。那么,人化和化人是什么意思?人化,是人類認識利用改造環(huán)境的過程和結果,是人類在認識利用改造環(huán)境的過程中構建自身本質的過程和結果;化人,是使自然人變?yōu)樯鐣耍屚庠诘囊?guī)律規(guī)則規(guī)矩規(guī)范內化到個體的精神結構中。因此,文化的主要功能也可以說是“造人”。
關于文化和人的關系,韓非子也曾有過困惑。他說,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祿,而信廉愛之說。章太炎認為韓非子“有見于國,無見于人;有見于群,無見于孑”,他還指出,在戰(zhàn)場上遵循的原則與日常生活中應該提倡的價值是兩回事,不能把它們混淆了,他指出“無文學,則士為牛馬也。有虎狼之民、牛馬之士,國雖治,政雖理,其民不人”。人是世界的中心。管理和建造人類各種系統(tǒng)的基石和本質都是人。人類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實際上都是上演人類戲劇的舞臺。無論我們是在探討歷史、現(xiàn)實還是未來,無論我們是在談論經(jīng)濟、政治還是文化,實際上都是在講人的問題和故事。因此,我們在談文化建設時,應該聚焦到人本身。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致力于對人的培育和培養(yǎng)。
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什么?
談文化建設,要提倡各種各樣真善美的價值,而這些價值最重要的載體就是人心。我講一個農夫與小提琴的故事。一個農夫在挖地時,挖出來一把小提琴,但他不知道這是什么,就將它扔到一邊。等到收工時,農夫敲了一下小提琴,發(fā)現(xiàn)它是木質的,心想回去曬干了可以作為木柴燒火用?;丶业穆飞限r夫巧遇一位小提琴收藏家,小提琴收藏家看見農夫手上之物大喜,但由于身上沒帶錢,就和農夫約定第二天到農夫家取琴交錢。農夫見這把小提琴可以換錢,心中大喜,回到家里整夜未眠,不停擦拭這把小提琴,又一遍一遍地刷漆,想讓買琴的人滿意。第二天小提琴收藏家看見被農夫擦拭過的小提琴,心里滿是悲哀,最終沒有買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文物重在文。同時我們要知道,“物中之文”是靠人“心中之文”去喚醒的。文化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的生活態(tài)度:人心是文化、道德、價值、信仰的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載體。文化在物中、在事中、在書中,在各式各樣的歷史遺跡中,在形形色色的制度中,更在每一個人心中。
怎樣把握文化的本質性力量?
一是要有強烈的文化意識、文化情懷、文化使命感。要想真正讀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把握其精神實質,首先要體會到文化意識、文化情懷和文化使命感。
二是堅持知行合一的原則。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知行合一。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益”是增益,做加法;“損”是減損,做減法。這八個字不能割裂開,它是說人生要做到加法和減法的均衡。為學日益,為了了解這個世界,要獲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識,就要不斷做加法,增加信息量和知識量;我們還要做減法,要回歸本心。
三是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洞察文化無可取代的作用。不論是我們重視文化所帶來的正面效應,還是輕視文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都不是立竿見影的。在某種意義上,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才能呈現(xiàn)出無堅不摧的力量。如果只從一時一事的成敗得失來看,往往是那些不講規(guī)矩、不講操守、不講厚道、不講誠信的人有更高的勝出概率和機會。但如果我們放開眼界,就會發(fā)現(xiàn)一條質樸而偉大的真理——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那些厚道的、誠信的、講良知的、遵守規(guī)矩的人,終歸是有好報的;反之,那些為求一時成功而無所不用其極的人,則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四是從近代中國文化危機的克服、文明秩序的重建這一總體目標去理解文化建設。我們不能支離破碎地談文化建設,不能功利化地談文化建設,必須要有大的歷史眼光。
五是充分認識文化權力對我們黨長期執(zhí)政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這么重視文化建設?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
六是從人類是一種文化存在的視角認識文化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也就是說,我們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奮斗,浴血奮戰(zhàn),可以看見我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我們的成就,我們?yōu)橹湴粒煌瑫r,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
七是從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命的主體和本體這一高度理解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知道,文化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一;文化自信既是“四個自信”之一,又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我們要把握好“說到底”這三個字。為什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因為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命的本體和主體。中華民族歷史延續(xù)五千年沒有中斷,就是文化精神命脈沒有中斷,文化遺傳密碼沒有遺失,一代一代中國人點燃和傳遞文化的香火沒有熄滅。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有多重要?
黨中央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為我國走向未來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要給社會肌體治病,不僅要知道病灶所在,還要知道病根所在。那么,病根在哪里?就在核心價值觀的缺席。這個問題不解決,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就難以順利進行。
怎樣有效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第七部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中,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非常完整生動豐富的論述。
為什么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理解,我們就能夠知道為什么說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命的本體和主體。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