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銘、黃卓珍、佘文斌、王福義、史桂芳、萬秀英……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十余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先后離世。截至目前,記錄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幸存在世者已不足80人。記憶的守護者接連凋零、曾經(jīng)山河破碎的時代漸已遠去,我們該如何在時間的沖刷中堅守記憶的底色,又該如何在歷史的回望里找尋現(xiàn)實的啟迪?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卅萬亡靈,飲恨江城。”82年前,侵華日軍侵入南京。在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中,30多萬生靈慘遭殺戮。30萬死難者,不是一個冰冷的數(shù)字。他們有的是還未來得及體驗生活、品味生命的孩童;有的是有家長里短、夢想追求的青年;有的是在村頭巷尾閑聊、盼著兒孫滿堂的老者……然而,歡聲笑語在屠刀前瞬間啞然無聲,紛繁世界在槍口下黯然落幕,鮮活生命卻只有累累白骨空對江風??梢哉f,一切美好都在屠殺中瞬間隕滅。
有人擔心,幸存者的離世是否會帶著歷史記憶遠去?侵略者的槍炮聲和南京城內(nèi)的哀鴻遍地是否會湮沒在時間的塵埃里?現(xiàn)實的安穩(wěn)幸福是否會令我們無法再對過往的慌亂動蕩感同身受?
一年一度的國家公祭,恰如振聾發(fā)聵的警鐘,帶我們重回并銘記那段兵戈搶攘、百孔千瘡的歷史時空。我們看到,這一天無數(shù)網(wǎng)友在社交平臺上自發(fā)祭奠,無數(shù)民眾在半旗下低頭默哀;這一天南京今昔對比的漫畫撥動無數(shù)心弦,上面寄語當年的孩子:“那年亂世如麻,愿你們來世擁有錦繡年華”;這些年《南京記憶》《拉貝日記》《記憶深處》等紀錄片、歌舞劇和書籍不斷講述著南京大屠殺的真相與反思……事實證明,82載的歲月長河,滌蕩不盡滾滾長江里的鮮紅血痕,沖刷不掉我們銘刻在骨的歷史記憶,腐蝕不了我們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國家公祭日是一次回溯苦難的精神洗禮,更是我們汲取力量、奮勇前行的動力之源。當歷史與現(xiàn)實在這一刻相遇,幸福安穩(wěn)替代了流離失所、自立自強替代了任人宰割、國力強盛替代了積貧積弱。但我們也要看到,一些國家仍然在打著人權的幌子干涉中國內(nèi)政,一些西方媒體依舊帶著有色眼鏡上下打量我們。在回首屈辱與苦難的時候,我們更應當深刻地意識到,國家強大才能不受他人之侮。正因此,唯有奮斗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是對遇難同胞最深切的哀思和最莊重的祭奠。
在《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中,張純?nèi)鐚懙溃?ldquo;歷史并沒有為這個故事寫下一個適當?shù)慕Y局。”這個結局,既是歷史對遇難同胞的公正書寫,更是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我們相信,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將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寫下這個結局重若千鈞的最后一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