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起夢想的重量
譚玉嬌
每次比賽試舉前,我都會放聲大喊。這不僅是給自己的鼓勁,更是我16年舉重生涯向殘缺命運發(fā)出的聲聲吶喊。
7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我的右腿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13歲,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殘聯的運動員選拔,一位教練徑直走過來問我:“姑娘,你想練舉重嗎?”舉重?作為一個6年沒有上過體育課的孩子,我想嘗試,我想要跟別人一樣甚至更好??墒?,我能行嗎?
剛開始訓練,手掌上磨出一個個血泡,吃飯時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住,前胸后背疼得大氣也不敢喘。有時趴在桌子前寫作業(yè),眼淚就會默默地往下掉。
經過6年磨礪,19歲那年,我開始踏上國際賽場。在印度的班加羅爾,我第一次注視著五星紅旗因為我冉冉升起,耳畔響起雄壯的國歌。第一次,我內心的吶喊,化成了一聲輕輕的、喜悅的呼喊。
2012年倫敦殘奧會,22歲的我第一次有機會向奧運冠軍發(fā)起沖擊。無奈的是,在長達一年多的高強度、封閉式備戰(zhàn)中,我的肩膀疼得越來越厲害。針灸、理療、拔罐、按摩、熱敷、吃藥、抹藥,能想到的治療方法,我都嘗試了。多少次,當舉起那根熟悉的杠鈴桿,我感到肌肉撕裂般的疼痛。最終,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倫敦殘奧會上收獲了一枚銀牌。那枚凝結了我無數努力、克服了巨大傷痛才贏得的銀牌,雖然不是最理想的,但它卻是最珍貴的。
新的奧運周期,我在磨礪中繼續(xù)成長。2016年9月11日,里約會議中心2號館,嘹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響徹賽場,我手握那枚金燦燦的獎牌,對著飄揚在前方的五星紅旗,用盡力氣喊出:“我做到了,我做到了!”是的,我做到了,我的奧運冠軍夢實現了!
如今,在北京體育大學學習、備戰(zhàn)東京殘奧會的我,早已不是當初只為證明自己而舉重的小姑娘。16年成長,16年奮進,我舉起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和夢想,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國家榮耀!我的青春閃耀著熾熱的光芒,那是偉大祖國培養(yǎng)我,賦予我抗爭命運、實現夢想、舉重若輕的力量!
(“時代新人說——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演講稿摘登,作者為北京體育大學殘奧冠軍班大學生)
云端里的大國重器
王開強
我是中國建筑的一名研發(fā)人員,來自湖北武漢。10年前,公司總工程師張琨告訴我:“我們要像生產汽車一樣,采用機械化流水作業(yè)建造大樓。500米、800米,甚至1000米,在云層之上,我們的工廠照樣開工!”
這樣的“工廠”,有數千噸重,配備上百臺裝備,包含數百名作業(yè)人員。它要如何沿著大樓“爬”幾百米甚至上千米,如何應對高空擺動、狂風、雷擊以及地震,并且持續(xù)工作數萬小時?最開始,建造這個“空中造樓機”,沒人敢試,甚至沒人敢想。
10年間,經過上百次的設計、試驗,我們發(fā)現,通過構造創(chuàng)新,一塊3厘米厚的混凝土可承載幾十輛汽車的重量。由此發(fā)明的“微凸支點”幫助“造樓機”牢牢地“抱緊”大樓,快速爬升,穩(wěn)穩(wěn)地屹立于云端之上。
2015年的一個冬夜,在北京的“中國尊”建設工地,2500噸的“空中造樓機”持續(xù)頂升30多個小時依然沒能就位。我獨自爬下平臺排查支點情況,昏暗中,發(fā)現一個滿身油污的小伙,蜷縮在一個狹小角落。
“你怎么還沒走?”
“這個支點我負責,不能走,我的對講機沒電了,如果有需要,您就大聲喊我,我一直都在!”
那一刻,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技術攻關、開拓前行的背后,是無數建設者的堅守。擇一事,則精益求精,專一心,則無怨無悔!最終,“空中造樓機”成功登頂“中國尊”。
2017年,我們赴海外投標,業(yè)主最初并不看好我們,而當我們拿出以“空中造樓機”為依托的全新技術方案后,一位德國設計師感嘆:“中國的建造技術竟如此先進!”自主研發(fā)的“空中造樓機”已成為“中國建造”的閃亮名片。
我們自主研發(fā)三代“空中造樓機”,打造了數十座地標性建筑。今后,我們必將始終牢記“建造報國”的初心使命,用核心科技代言“中國建造”,以大國重器助力民族復興。
(“時代新人說——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演講稿摘登,作者為中建三局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紀委書記、技術中心副主任)
赴湯蹈火 英雄無畏
鄭海洋
去年的一天,處置完一起群眾被困的警情,我拖著疲憊的身體準備休息時,一個戰(zhàn)友把我叫住了。“海洋班長,你成‘網紅’了!”他拿起手機給我看,原來是幾天前我在暴雨中懷抱嬰兒的照片被傳到網上了。躺在床上沒有了倦意,我回想起7月16日那一天。
去年7月,密云地區(qū)突降暴雨,導致路面坍塌、橋梁被毀,山上的碎石不時掉落。我們接到警情,張家墳村有多名游客被困,指揮部命令我們立即出發(fā)救援。
救援過程中,我發(fā)現了一名懷抱嬰兒的母親??赡苁鞘鼙┯晟胶榈捏@嚇,她的神情有些呆滯。我接過她懷里熟睡的嬰兒,向安全地帶進發(fā)。路途中,我小心翼翼地走過碎石泥潭,生怕動作過大驚動小嬰兒。當時,我心里只有一個想法,不管承受多少風吹雨打,也要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懷抱。這是我在消防部隊的4年里學到的擔當與責任。
18歲那年,懷著憧憬,我來到了消防隊。轉眼間4年過去了,我參加過數百起滅火救援,但讓我記憶最深的不是濃煙烈火的大場面,而是一次開門的瞬間。那是我第一次出警,我們快速著裝登車,45秒內車輛出庫。坐在車里,我非常激動——終于可以一展身手了!到了現場,才知道是一位大媽把鑰匙落在家里了,我的心情瞬間有些失落。戰(zhàn)友們井然有序地開展工作,架梯子、做保護,不到5分鐘就把鑰匙拿出來了,大媽連聲道謝。
歸隊后,我對班長發(fā)牢騷,這哪是消防員呀,不是當“開鎖匠”,就是當“蜘蛛俠”,什么時候才能“赴湯蹈火”一回?班長對我說:“救援不分大小,人民消防為人民,我們要做到有警必出,在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沖在最前面,這就是我們的職業(yè)使命。”
作為新時代消防救援隊伍的一員,我深刻感受到黨和國家對我們這支隊伍的關懷和期望,我將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用實際行動書寫對黨和人民的赤誠。
(“時代新人說——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演講稿摘登,作者為北京市密云區(qū)消防救援支隊溪翁莊中隊特勤一班班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