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國家之根、民族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歷史上,中國曾在很長的時間里是大國強國,持久繁榮,創(chuàng)造了眾多輝煌的文明高峰,中華文化凝結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和自信源泉。進入新時代,我們更應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主動權和領導權,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凝聚中華兒女奮發(fā)前進的力量,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文化正立潮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政治高度,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擔當,系統(tǒng)推進新形勢下的文化建設,形成了發(fā)展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文化的生動實踐。
在今年的國慶假期里,我們見證了國產優(yōu)秀影片井噴式地發(fā)展,《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在一個出游高峰的長假里能夠“橫掃”票房,再次證明了主旋律作品如果能夠真正反映時代風云、寫實人民奮斗歷程、謳歌祖國發(fā)展,必然會得到激情澎湃的回應,形成作品和人心的良好互動。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參會的一位劇作家坦言,“我們也有風花雪月,但那風是‘鐵馬秋風’、花是‘戰(zhàn)地黃花’、雪是‘樓船夜雪’、月是‘邊關冷月’”。這種肝膽豪情,承接中國精神,扎根紅色沃土,激蕩時代情懷必有久久回響。習近平總書記對此給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文藝工作者要努力創(chuàng)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最深厚的基礎是中國的發(fā)展和中華民族的復興。要說國慶假期哪部作品最火,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應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大片”,內有萬眾同心,外有全球矚目,極大提振了民心、士氣、國威。正是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我們才能從容自信地扛自己的旗,走自己的路,做到別人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
中華文化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凝聚民心國力,在傳播和融合中由內而外影響世界,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正在結合時代潮流,不斷外化為新的發(fā)展理念,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魅力和風采。“和而不同”的和諧觀,“天下為公”的世界觀,“一帶一路”的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些閃爍人類智慧之光的思想帶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特征,一次又一次給世界發(fā)展拓展思路、注入活力、提供方案,充分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得到了眾多國家的廣泛認同和積極響應。
傳播中華文化要敢于擔當善于作為
新時代要找準新方位,中華文化正隨著中國的發(fā)展,逐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但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文化競爭的風險和挑戰(zhàn)不可忽視,在當今世界輿論場上,中國聲音越來越多,越來越強,但是西強我弱的基本格局還沒有改變。我們需要進一步增強戰(zhàn)略定力,沉著化解風險、理智應對挑戰(zhàn),有效維護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文化,為持續(xù)穩(wěn)定的高質量發(fā)展保駕護航。
加強黨的領導,把握文化工作的主動權。文化工作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及時對標文化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要加強作風建設,堅決糾正“四風”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牢牢掌握工作主動權,做到政治過硬、本領高強,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能勝。
要壓實壓緊各級黨委(黨組)責任,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鞏固文化宣傳陣地。要自覺站位政治大局,提高政治意識,擔當政治責任,重視和研究文化工作,推動和落實文化工作,在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下功夫,在宣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下功夫,在提高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上下功夫,牢牢把握文化工作主動權。
堅定文化自信,鑄牢國家和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實現(xiàn)中國夢就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5000年華夏,血脈從不絕。究其根本,精神永在。家國情懷激蕩之下,每個時代都涌現(xiàn)出鼓舞人心的傳奇和偶像,這是中華民族最厚重的底色。理直氣壯地宣傳主旋律,弘揚正能量,這是文化較量的壓艙石,要讓每一名中國人堅定自信,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我們實現(xiàn)夢想的步伐。
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要用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xiàn)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zhàn)勝丑惡,用夢想鼓勁加油,用正能量凝聚人心。
以人民為中心,厚植文化創(chuàng)作的群眾根基。文化來自人民,創(chuàng)作依靠人民,傳播依靠人民,好聲音講述好故事,就是要讓受眾聽得懂,聽得進,愿意聽。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化生產和敘事表達,只有根植現(xiàn)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fā)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愿、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
文化工作要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培育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把全黨全國人民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要找準最大公約數(shù),畫好最大同心圓,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既要謳歌人民在新時代的偉大奮斗,又要厚植文化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群眾根基,讓文化創(chuàng)作成為有源活水,文化傳播成為深根大樹。
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完善文化傳播的話語體系。文化是精神食糧,營養(yǎng)好首先要味道好,把好原料做成好菜,需要不厭其煩地深加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中,向來有大俗和大雅之分。其實,兩者并不矛盾,只要轉化得當,大俗和大雅相通相融,就可以做到雅俗共賞。這無疑需要文化的傳播者對受眾有深度和準確的把握,以受眾體驗為發(fā)力點,開創(chuàng)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敘事方式,掌握文化傳播的話語權。
文化生產和敘事表達,既要悟道,也要練術,應該拉長生產鏈條,形成多層次的有效傳播,整合各種資源和力量,維護意識形態(tài)這個內核。沉下去講好故事不容易,浮上來升華為國家精神更重要,把個人和家國聯(lián)系在一起,是中華文化特色,也是中華文化優(yōu)勢,更是中華文化創(chuàng)新的發(fā)力點。要進一步豐富方式方法,完善話語體系,不斷增強文化傳播的軟實力,理直氣壯地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撐。
發(fā)揚亮劍精神,敢于斗爭更要善于斗爭。我們需要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文化特質,堅信自己的道路選擇,文化競爭說到底,還是扛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是堅定不堅定的問題。我們需要更加自覺地把握、融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由內而外地堅定自信,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在文化競爭中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又堅決敢于亮劍斗爭,讓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志成為時代最強音,無懼滄海橫流,以文化自信開拓大國發(fā)展之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