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開設的選修課5秒被搶完,堪比春運搶票;他的講座場場爆滿,過道、講臺底下都擠滿學生;他的文章在學生的朋友圈刷屏。
他給學生寫文章寫了十三年,上百萬字,閱讀量幾千萬;他是《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青年節(jié)里談中國》等微信爆款文章的作者;他的公眾號有二十萬青年粉絲。
他是徐川,黨的十九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青年人眼中的“川哥”。
思想引領(lǐng)者
笑聲,掌聲;笑聲,掌聲……這是徐川的一堂黨課,講“ 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模仿學生“ 從小爺爺對我說,吃水不忘打井人”“從小爺爺教育我,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我深深懷疑,大家擁有同一個爺爺!”學生爆笑。
他講信仰,學生聽完課發(fā)微博:“用幽默的語氣和超貼近現(xiàn)實的故事講述了略死板的話題,喜歡。”學生評價他“ 黨課講得比段子還吸引人”。
對思政類課程,人們的印象一般是“嚴肅”“刻板”,而很多思政課堂上也常見學生玩手機、睡覺的場面。為什么徐川講這些“又紅又專”的話題卻能場場爆滿,好評連連?
“徐川書記不是灌輸,而是把他的想法、經(jīng)歷,以風趣幽默的、我們樂意接受的方式分享給我們。”這是學生的回答,這也是徐川所追求的“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徐川認為,思政工作有兩個層次,一是要把內(nèi)容講正確,這需要大量的素材收集與篩選甄別;二是要把內(nèi)容講好玩,要尋找動人心弦引人思考的故事,講的故事要吸引學生,道理要說得有意思,說好玩。達到這樣的效果并不容易,徐川每一堂課要用10倍于這堂課的時間做準備。
徐川的黨課不僅有段子有故事,有知識有價值觀,還有質(zhì)疑有交鋒。他與學生一起探討貪污腐敗問題,討論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貢獻問題。他認為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把事實拿出來與學生開誠布公地討論,反而是一種捷徑。
作為黨務工作者,徐川要對申請入黨學生進行入黨前談話,他問學生,黨是什么時候成立的,中共一大有多少代表,看過《共產(chǎn)黨宣言么》嗎,學生答不上來。“加入一個組織,就要了解一個組織的過去,看清一個組織的未來。這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教育我們的人并沒有很好地完成這份工作。”徐川聚集了一群人,以講故事的方式,詳細梳理了“組織的過去”,集結(jié)成書,2017年9月20日,這本《頂天立地談信仰》正式發(fā)行,上市48小時全網(wǎng)脫銷。
談黨,談信仰,也談愛國。2015年,徐川因“談中國”而走紅。
那時他被借調(diào)到團中央學校部。一次,在從南京到北京的高鐵上,徐川看到一篇談論中國道路的文章寫得不痛不癢,于是翻出紙筆,花了30分鐘寫了篇文章。團中央學校部官方微信發(fā)布了這篇《青年節(jié)里談中國》,團中央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轉(zhuǎn)發(fā)轉(zhuǎn)載,瀏覽量節(jié)節(jié)攀升,各種直接復制重新發(fā)布的公眾號數(shù)不勝數(shù)。
后來徐川又寫了《建黨節(jié)里談信仰》《建軍節(jié)里談英雄》等文章。但是他拒絕別人把他塑造成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的先鋒人物。他曾說:“有人因為看見才相信,這是現(xiàn)實;有人因為相信而看見,這是信仰。”很顯然他是后者,他相信。因為相信所以帶動別人去相信,所以才能讓他人相信。
2016年5月,新聞聯(lián)播和焦點訪談報道了“徐川思政工作法”,他的“兩學一做”示范課在教育部思政司的支持下輻射140余所高校。2017年10月18日,徐川作為青年教師,代表新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走進了十九大。
青年陪伴者
初到南航,徐川擔任輔導員工作。他認為輔導員最核心的使命是與同學溝通,于是從BBS到博客,到微博,到微信,一直注重與學生交流互動。
2015年,徐川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南航徐川”,向?qū)W生承諾:所有問題,48小時之內(nèi)有求必應,有問必答。
問:“ 川哥,怎么能讓自己的格局變大?”
答:“要有思想,有遠見,方法就是多讀書,多實踐。”
問:“ 老師,你說怎么排解沒有對象的空虛呢?”
答:“ 跑步、書法、讀書、社團、演講……小伙子,人生不是只有搞對象啊。如果你把我說的事兒都嘗試一遍,我想,對象已經(jīng)在來的路上了。”
……
徐川堅守承諾,即使每天工作到凌晨,也堅持完成答疑?;卮鸬膯栴}不知不覺間超過了二十萬條。他開設微信專欄“答學生問”,解答大家問得比較多的共性話題?,F(xiàn)在“答學生問”已經(jīng)連載到71期,解答了包括求職、考研、四六級、學生會、道歉、拒絕等各類主題的問題。
“答學生問”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個欄目。學生蘭天皓說:“這些問答解答了我們大學生的很多困惑,所以傳播效果也非常好。這樣的互動,讓我們感覺這個老師實實在在存在,我們發(fā)出聲音,他能夠聽到并且回應我們,這是很難得的。”
當然,回應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學生鄭海龍說,“我們90后不愿意接受那種傳統(tǒng)的呆板的教育方式,川哥最厲害的一點,就是他善于講故事。通過一個一個故事,把道理講給我們聽,大家覺得有意思,愿意接受。”
去年11月11日,徐川的《光棍節(jié)里說單身》在學生的朋友圈里刷屏,文章中他自嘲“三十歲之前沒有談過一次戀愛,單純得可恥,純潔得嚇人”,講自己單身時讀皇皇巨著,臨摹趙孟頫的《洛神賦》,“在獨處的時光里,心無旁騖地成長”。不用說教,他要說的道理就藏在故事里。
鄭海龍自稱“川粉”,他是徐川微信公眾號的小編,負責文章排版發(fā)布。“看川哥的微信文章總會有所收獲。他的很多思想觀點值得我們青年學習,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川哥的思想,然后向好的方面改變,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也因此,鄭海龍“無怨無悔無名無利”地做這個工作。
在蘭天皓看來,徐川“是一個很正的人,甚至可以說是榜樣一樣的存在。”徐川研究生期間在新東方兼職當培訓老師,從學生評分最低的老師成為拿頂級薪資的老師;高考時英語拖后腿,大學時被調(diào)劑讀英語專業(yè),最后成了英格蘭國家女足的隨隊翻譯??傆门ν瓿?ldquo;逆襲”的經(jīng)歷,也成為學生崇拜他的原因之一。
北京科技大學能源與工程學院2016級輔導員蘇星視徐川為職業(yè)idol(榜樣)。同樣做學生工作的她關(guān)注了徐川的公眾號,翻完他所有文章,感慨“這是我見過的最有趣的老師”。
2017年,蘇星到南京參加培訓,特意去聽了徐川的講座。在回北京的高鐵上,她總結(jié)徐川學生工作的“術(shù)與道”:“與學生溝通要親切”“注重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用故事講道理”“學生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
蘇星覺得,徐川的方法和經(jīng)驗值得學習,但是真正要做到復制很難。“第一需要有大量的理論知識和經(jīng)驗積累,這樣才能有底氣地答學生問;第二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他寫文章很累的,經(jīng)常熬夜;第三幽默感很難復制。”她努力學著一些“可復制”的經(jīng)驗,上課,寫文章,與學生聊天中,開始用故事講道理,“ 學他肯定是想把工作做好,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這樣一個有溫度,可以感染更多學生的人。”
徐川對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名讓學生終生難忘的陪伴者,“我愿意終生與學生為伴,這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的心愿。”
意義追尋者
“你為什么要來高校當老師?”徐川被無數(shù)人問過這個問題。放棄新東方的百萬年薪,來到“清湯寡水”的高校,很多人不能理解。
2008年剛到南航時,一個月的工資比不上在新東方一天的工資,徐川進行過非常認真的追問,自己最喜歡什么?生命的價值如何實現(xiàn)?對自己而言哪份工作最有意義?最后內(nèi)心確定,最符合自己追求的還是高校。
“在新東方,對學生的陪伴是短時間的,一兩個月輔導班就結(jié)束了。你想在這么短時間之內(nèi)影響、改變學生挺難的。但是高校的陪伴是四年甚至七年,在這么長時間內(nèi),能夠把你的理念、價值觀傳遞給他,在他的心里和生活里生根、發(fā)芽、開花,這才算是教育,這才有意義。”
去年秋天,徐川的公眾號收到一條留言,那人說他2008年備考研究生時遇到瓶頸堅持不下去,在論壇上發(fā)帖求助,得到徐川的回復。“您鼓勵我說,只要堅持不懈,把過程做到問心無愧,好的結(jié)果往往是水到渠成的。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這些話,當時還把這些話做成了電腦桌面鼓勵自己……十年過去了,沒想到您還在啟迪和開導后學和青年……”
十年前埋下一個伏筆,十年后展現(xiàn)結(jié)局。
早在2005年,徐川在BBS上看到很多考研相關(guān)的求助信息,因為他考過,便為人答疑,幫了很多人,很多網(wǎng)友給他留言“ 有你在特別好”。
徐川從這些事中找到價值感。他高中時就開始思考人生價值與意義,“我來到這個世界要干嘛?因為父母需要我,所以我得活著?我能做什么?能為別人做什么?”通過這些事,徐川找到答案。
徐川給學生寫文章寫了13年,為學生答疑無數(shù),微信公眾號“南航徐川”輻射了無數(shù)青年,也吸引了無數(shù)商家拋來橄欖枝,卻從不開打賞,從不拉贊助,從不接廣告;他關(guān)注支教和公益,捐出新書版稅所有收入20萬,全部支持大學生做公益。
為什么這樣做?因為有意義。
他的意義是由無數(shù)細節(jié)連接起來的,是由很多個體構(gòu)筑起來的。有學生因為爺爺去世,內(nèi)心崩潰,懼怕死亡,看心理醫(yī)生也沒有成效,學長向他推薦了徐川的微信公眾號。“ 也許就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吧,那時我看到您的第一篇推送就是《答學生問:談談生死》,頓時,我的腦海里就像暴風雨即將來臨的時候,一束陽光照射進來,一切風平浪靜……我們不只是要學課本上的知識,有時我們更需要心靈上的陪伴。謝謝徐哥!”
徐川的微信后臺,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因為他的某一句話某一個舉動讓別人發(fā)生改變的留言。“你點點滴滴的行為帶給別人的影響反饋給你的時候,你會欣喜,反饋多了,特別有成就感。最早可能是出于一種本能、一種熱情做這些事,有實踐案例支撐后,就變成一種理性的做法。因為你的一些行為、你無形中傳遞的價值,支撐別人變得越來越好,你的陪伴一定會在未來有一個比較好的反饋,那為什么不去做這樣的事呢?陪伴了那么多人的青春,有意無意間還改變了那么多人的命運,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十年間,從輔導員、學生處處長助理、校團委副書記一直到學院黨總支書記,徐川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陪伴從未停止。
現(xiàn)在的徐川很忙,他稱“ 每天基本上都跟打仗似的,被工作推著走”。他要負責學院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工作,要面對微信平臺的20萬粉絲,作為一個6歲孩子的爸爸,還要擠出時間給孩子做早餐、洗澡洗衣服、講睡前故事……
這些工作,任何一項都無法舍棄,唯有舍棄自己的生活空間,舍棄那些讓自己舒服的愛好與興趣。“看看小說,看看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喝喝茶等等,這樣的狀態(tài)目前來講是比較奢侈的。但有些事是讓你的生命增加厚度和深度的,有些事是讓你過得開心的,相對而言,自己會有強大的驅(qū)動力往前走,你會覺得自己也只能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如果現(xiàn)在就開始享受像我剛才所說的種種美好,每天是會生活得挺開心,但五年之后,你生命的高度在哪里?或者說大一點,你對你周圍的人、對這個時代的價值在哪里?再大一點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在哪里?”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在哪里?”這是徐川的自問,也希望能成為你的追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