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經過不知難,更不知創(chuàng)作要害何在。2018年,我們受四川省綿陽市的特別委托,準備著手創(chuàng)作一部反映當年“兩彈一星”工程的話劇——《國魂》。從初創(chuàng)到復排,從地方巡演到修改完善,再到今年4月走進中共中央黨校為師生演出,過程中的曲折遠超預想,對年輕的編劇人來講,不啻一場生動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再教育,讓我們真切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的重要講話深意所在。
用心、用情、用功,三大創(chuàng)作基本功一個都不能少。開始時我們主創(chuàng)團隊覺得關于“兩彈一星”的作品很多,故事也很多,要想贏得觀眾就該抓住一個“情”字。于是從先輩們義無反顧拋棄國外的優(yōu)越生活,回到條件艱苦的祖國,再到他們離家別親、廢寢忘食,危難之中沖鋒在前,創(chuàng)作確實比較順利,演員演得舒服,各方面評價都還不錯,成功仿佛就在意料之中。但和鄧稼先院長親人的一次談話,徹底顛覆了我們的感受。
鄧院長的后人們反復解釋:坊間流傳的一些故事都是演繹的。其次,他們不希望過多關注老一輩科學家的生活瑣事。比如原劇本寫到鄧稼先愛看京劇、“智斗黃牛”、大方請客等橋段,盡管很生動,卻并不能反映科學家精神中最閃光的地方。他們希望作品能集中反映老一輩科學家的工作本身,而不是所謂的“花邊趣事”。我們像是被一瓢冰水給澆醒了,與他們的懇切相比,我們所說的“情”字不過是戲劇創(chuàng)作中的低層技術手段罷了。我們也做了不少調研,搜集了大量的資料,但從根子上沒有回答,甚至沒有去想:為什么要寫他們?而他們又為什么如此堅持?常用的“套路”編織不出任何答案。
于是,我們決定大刀闊斧地調整,刪掉那些未曾揭示先輩們內心精神世界的內容,把筆墨集中在他們的工作本身,讓觀眾們看到他們究竟是怎樣不負黨和人民重托的。他們的如履薄冰,他們的緊張困惑,他們的成功失敗,不必煽情,只用實情,就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愛國情懷和一絲不茍的責任感。歷盡這般修改與升華,《國魂》才收獲了觀眾的交口稱贊。
隨著這次創(chuàng)作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感受到作為戲劇工作者,真的需要叩問自己作品里人物的初心,更要時時叩問自己的初心,要探究作品里人物的使命,更要探究自己成風化人的使命。這其中,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家國情懷,是文化血液里不可更改的基因密碼。只有用心把這份情懷傳承好,用功把這份密碼解鎖開,認真去傾聽每一句意見建議,踏實創(chuàng)作每一部舞臺作品,我們方能力戒“掙快錢、拿快獎”的誘惑,在潛心創(chuàng)作中與事業(yè)相擁、為人民放歌、給國家鑄魂。
正是《國魂》這部話劇的曲折創(chuàng)作,給予我們青年編劇人以前所未有的機會,傾聽那并不遙遠的歷史聲音,讓我們相信有同樣的職責和使命,把青春和力量匯入新時代的征程——就像《國魂》那曲主題歌所唱的一樣:“青春閃耀,風景獨好,江山多嬌,英雄折腰。我的朋友,一起揮灑那份驕傲,初心不老,使命自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