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創(chuàng)作了《保衛(wèi)盧溝橋》《游擊軍歌》《在太行山上》等一批耳熟能詳?shù)目谷崭枨?,一組《黃河大合唱》,更激勵無數(shù)熱血青年投身民族解放的事業(yè),奔向抗日的最前方,對全國軍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極大的鼓舞作用。今天,在他的祖籍地廣州,人們依然懷念他、紀念他。
星海園位于麓湖西岸,由廣東省音樂家協(xié)會和廣州市政府為紀念冼星海籌資合建。園內建有紀念碑、墓道、塑像、紀念館、音樂長廊、大型電子顯示屏、語音導覽器等設施。70米長的墓道和寬闊的平臺氣宇軒昂;高1.5米的黃蠟石紀念碑矗立在墓道入口,正面刻著毛澤東同志的題詞“為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褐紅色的大理石基座上安放著冼星海半身塑像,莊嚴肅穆;基座底部安放有冼星海的部分骨灰;蔥翠的綠籬環(huán)繞全園,使星海園顯得寧謐莊重。
“我是聽著《黃河大合唱》長大的,他的精神對我們這一代影響很大。”星海園的冼星海紀念館里,陳女士在細細參觀。據(jù)介紹,紀念館占地300平方米,以照片、手稿為主,分六個部分展示了冼星海的生平事跡以及創(chuàng)作生涯,結合視聽室、電子顯示屏、語音導覽器等,游客可以切身感受到《黃河大合唱》的磅礴氣勢,增加了互動性和趣味性。
多年來,星海園不斷加強基地建設,凸顯其教育公益性、受眾廣泛性等特點。結合景區(qū)布局,星海園增設了文化廊和音樂廊,使市民游客在游玩休憩中了解星海音樂、星海精神;同時,為方便老年人和殘疾人參觀游覽,建有無障礙通道,休憩平臺、便民置物架、閱覽室、視聽室等,均向游客免費開放。紀念館里,播放著冼星海的生平事跡,利用園區(qū)廣播和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冼星海音樂作品,使游客在游覽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精神的熏陶。從1985年揭幕至今,星海園平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8萬余人次,其中未成年人8萬余人次。
為紀念冼星海,廣東省和廣州市還做了許多努力:1985年將原廣州音樂學院命名為“星海音樂學院”;1998年,將新落成的廣東音樂廳命名為“星海音樂廳”;1995年,將“星海園”命名為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為紀念冼星海而設立或更名的單位,經(jīng)常共同開展活動,傳播星海精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