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守護好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家園(革命遺址新貌)
開欄的話
遍布全國的革命遺址是中國革命偉大歷程的見證,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奮斗精神、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材。據(jù)統(tǒng)計,全國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近3.5萬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00萬余件/套,革命博物館紀念館800余家。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即將到來,今年的活動主題為“保護革命文物 傳承紅色基因”。
從今天起,本報開設(shè)“革命遺址新貌”欄目,刊登各地在新時代保護革命文物,開展社會教育方面的生動實踐,敬請關(guān)注。
梧桐掩映處,小巧精致的石庫門民居,青磚黛瓦,黑漆大門掛著銅環(huán),金黃的朝陽下,鮮紅旗幟高高飄揚。上海,興業(yè)路76號(原法租界望志路樹德里106號),正是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在這幢磚木結(jié)構(gòu)的兩層石庫門樓房召開。會議宣告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式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由此,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
“一大會址是我們所有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家園。我們一定要把會址保護好、利用好、守護好。”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徐明動情地說。
1952年9月,中共一大會址修復并對外開放,紀念館的主要任務(wù)是對中共一大會址的保護管理;對有關(guān)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文物資料的征集、保管、陳列和對中共創(chuàng)建歷史進行研究;對中外觀眾的講解和接待。1961年,紀念館被國務(wù)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歷經(jīng)多年征集,如今,紀念館已有館藏文物12萬余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就有121件。紀念館內(nèi),當年召開中共一大會議的那間18平方米的客廳,所有家具物品陳設(shè)均根據(jù)當年原樣布置。正中放著一張長方形的西式大餐桌,四周圍著一圈圓凳;桌上放著茶具、一對紫銅煙缸和一只飾有荷花葉邊的粉紅色玻璃花瓶。房間雖小,意義重大,陳設(shè)雖簡樸,但氣氛莊重。
展廳中,《偉大開端——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歷史陳列》作為基本陳列,在998平方米展廳中展出展品278件,包括國家一級文物21件。特別是由陳望道翻譯完成的《共產(chǎn)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這里展出的是珍貴的1920年8月第一版和9月第二版。正是這本樸素的小冊子,深刻影響了一代進步青年的思想轉(zhuǎn)變,進而改變了近代中國的歷史。
如同一塊有著巨大引力的紅色磁石,紀念館吸引著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們。人們前來感受建黨的初心,體會中國共產(chǎn)黨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發(fā)展壯大背后的不竭力量。黨員們戴著黨徽、亮明身份,在黨旗下宣誓、石庫門前合影。年輕的外國友人們背著背包前來參觀,探索著新中國的精神高地……
“近年來,紀念館的觀眾量不斷增長。2018年,紀念館觀眾接待量達到147萬人次,最高日接待量達到了上萬人次。”徐明介紹。
這條路,是一段艱辛而又光輝的歷程。百年時光,這座飽經(jīng)滄桑的石庫門建筑,見證著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見證老石庫門周邊街道變身繁華的上海新天地。在璀璨的現(xiàn)代都市中,紀念館莊重而不失親切,將紅色的基因與血脈,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心頭。
勿忘昨日苦難輝煌,無愧今日使命擔當,不負明日復興夢想。紀念館還通過舉辦臨時性的專題展覽,包括“點亮中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文物史料展”“日出東方:近代上海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文物史料展”等,將研究成果、文物資源轉(zhuǎn)化為教育資源、宣講資源,將這濃厚的紅色不斷輻射、延伸,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徐明表示,配合紀念五四百年專題展,紀念館舉行了“致敬‘新青年’:說說五四新文化那些事兒”專題宣講,舉辦“最燃團課”微視頻展評活動。通過主題鮮明、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陳列展覽、學術(shù)研討、宣傳教育活動,講好從“偉大覺醒”到“偉大開端”的故事,弘揚建黨精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