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現(xiàn)象級的國產(chǎn)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一躍成為春節(jié)檔的票房黑馬。截至到2月17日,該片的票房已經(jīng)登上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二名。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也獲得了很多海外觀眾的一致好評。那么這部電影為何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這是因為《流浪地球》的文化內(nèi)涵富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了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象征著人類面對艱難險阻所展現(xiàn)出的不屈不撓的強大力量。
作為一部災難題材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與同類型的好萊塢電影敘事風格不同,片中人類沒有選擇如何逃離地球,而是全球人民共同合作的“帶球跑”,這種有難同當?shù)乃枷肜砟钍侵袊厣臄⑹滤季S,這種思維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集體主義,不是自我主義。《流浪地球》與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不同在于,該片沒有超級英雄,參與救援的都是普通人,救援的成功是靠著每位成員的智慧和勇氣。中國人對集體主義的認同感很強,“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貫穿影片始末,這種不懼犧牲的集體主義精神,富有中國氣質,令人動容。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開放合作,不是封閉自守。《流浪地球》中,一萬一千座行星發(fā)動機是“帶著地球去流浪”的重要工具。如此眾多的行星發(fā)動機分布在很多國家,如果沒有取得一致的合作,有個別國家另有算盤的話,恐怕“流浪地球”計劃也就不會很順利。中國有句古話:“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指出,“我們要努力建設一個遠離封閉、開放包容的世界”。只有開放合作,才是人類正確的道路。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急公好義,不是獨善其身。《流浪地球》中,中國宇航員劉培強毅然放棄了原本可以活下去的可能,操縱領航員空間站撞向木星,將其30萬噸的燃料助燃,幫助地球成功脫離木星引力,這就是中國人“急公好義”的寶貴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xié)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如果每個人選擇“獨善其身”而不是“急公好義”的話,也就沒法實現(xiàn)“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了。
《流浪地球》電影導演介紹,在編劇時制定了一個規(guī)則:拯救地球的必須是全世界人,絕不能是某一個國家,某一堆人或某一個人。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英雄,但最后的結局,必須合力做到。這就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最深刻的宣言。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案例欄目投稿郵箱為:anli@71.cn,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